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151】本周最叫人振奋的事

首相委任的教育部长,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有人担忧他的宗教学历,尤其是人权律师西蒂卡欣更是直批其背景;也有人欢呼说他有华裔血统,会讲中文。这种表面的理解是不够的,我选择网上搜索。结果发现马智礼博士的资料多如牛毛雨。我择其要转贴在社交媒体,方便大家认识①。

其中有段视频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批评国内大学不该过度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②,哪个行业需要人力资源,大学就着重培训这方面的人才。这种偏差的确是叫人担忧的,不但短视且不知学术为何物。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文学科将逐渐被淘汰。

前朝政府为了贯彻这种方针,还制定了一套新的大学生评估制(iCGPA)。出身理工的高教部副部长叶娟呈就高调称颂:“这套评估制度将有助企业界聘请他们需要的员工。”③大学顿时成了人力工厂,通过一套完整的方案训练出标准的人才,以供应给市场。

这套评估制要求学生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除了知识领域外,在态度情感与动作技能上也要兼顾。于是,各个科目在设定时,就得加上情感和行为目标,以符合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的要求。

令人不解的是当局只是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理论④制定教育目标。布鲁姆是在1956年提出教育的三大范畴: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行动(Psychomotor),并把各个范畴细分成可以逐步提高的阶梯式学习。其中,认知领域的学习和评估获广泛接受,但情感和行动的划分法却被质疑。最重要的原因是情感和行动上的测量是否能达致客观,并且能如此层次化的测评。如果硬把情感和行动目标结合成果导向,希望在一门课的学习后就给予测量断定,这是叫人费解的。

要求大学编订课程纳入情感和行为目标,并要综合计算其成绩,这本就是外行人的意见;再加上一些编写程式的高手制定模板,要大家据此编订课程,最后还要由专家拿着清单(check list)进行质量评估,这恐怕是摧毁大专教育的惊世之作。

因此,当教育部长宣布大学可以不必依据iCGPA时,我的心情是极度亮丽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6/2018

注:
①:https://www.facebook.com/sb.wong.520/posts/10156604400753984
②:2013年,马智礼批评我国的大学教育失败,只是按市场需求培训,罔顾了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DuzTunB0&feature=youtu.be
③ 叶娟呈在好几个场合如是说。http://news.seehua.com/?p=302967
④:科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9%B2%81%E5%A7%86%E5%88%86%E7%B1%BB%E5%AD%A6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150】谁来告诉执政党

澳洲总理麦肯.腾博年初录制了一个短片,很骄傲地宣称该国是最开明的,不仅接纳世界各族群,也允许各种文化自由发展。短片在农历新年前在WhatsApp等社媒疯传,因为他在片中为醒狮点睛,也让孙女上镜头秀中文。①

这样的镜头,对我国华裔来说简直是小儿科。我们不仅点睛,还会让友族领袖挥毫、拿筷子、齐捞生。我们都清楚,这不过是政治秀,不具实质意义。

实际上我国领袖可以制作更好的影片,对全球宣称这里才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前瞻性国家,因为这里各民族自小是用母语学习。这不但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也比世界诸强更重视人权。

儿童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是自然生成的,大人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漠视孩子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儿童到学校学习,若接受的是大人规定的强制性教育,是难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他们或许会因为本性乖巧而就范,但这种按规格成长的盆栽式小孩儿,日后只会服从与追随,以个人的生活过得好为首要价值,难有创造式的业绩,也欠缺社会与民族的情操。这并非打造未来国民的良好教育。

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直接用熟悉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效的;二语的学习有必要但不可要求过高,能激发他们乐于学习多语就好。学校该重新厘定母语教育的内容,不可像过去般过于注重“学母语”,该更有策略性地让儿童“用母语”学习。有了学习的热情,再辅以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感,孩子将感受到语文的承载力和奥妙,并形成好学的习惯。中学以国语为首要媒介,已经有了学习能力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时候他们注重的是知识,语文成了学习的媒介而已。

政府如此看待,各源流的小学才有合情合理的存在价值。政府不但承认各源流学校,还有责任扶持各个母语教育,让儿童用更适合的方式学习。若然,我们的国家领袖日后可以更傲视国际舞台,因为欧美做不到的,我们做得到。

若有家长选择其他源流的学校,基于人权,也不该违逆他们的意愿,但学校本身的特色不该为此而改变。当务之急是为他们编制一套方案,让小孩儿以二语学习的方式入门,掌握基础的语文能力后,才和其他学生一起用习得模式学习。

我期待新政府以新思维看待母语教育。

注:
① Australia PM Malcolm Turnbull and granddaughter offer 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cUJKmqlNk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6/2018

2018年6月12日星期二

【149】我的母语观

我到处宣讲母语教育这个课题,但是效果还是不臻理想。听众还是停留在很情绪的层面,要不就是表示要坚持学母语,要不就是很自豪地说我们的母语教育很完善。

我要传达的真的不止这样!

90年代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2月21日列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其中的现实考量是研究显示,一个人(尤其是儿童)若用母语学习,其效果是更为彰显的(“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in the mother language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improving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which are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engines of development.”)。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因此说:“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他听得懂的语言,话语会进入他的头脑;倘若你用他的语言和他说话,话语会进入他心坎里。”(见图)我们如果观察儿童的学习情况,比如华小的异族生的学习情况,你不得不同意这一种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列“注重母语学习,兼顾多语发展”为理念,我觉得这符合我国的语文政策。

21世纪初,微软公司跟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大事开发不同语文的使用系统和软件。我不禁想起80年代末,电脑老师嘲讽的语气:“电脑时代的到来,中文的使用价值将会逐渐消失。”诚然,那时候要用中文输入法,还得另外买软件,今天不只是中文,无论哪种语文使用微软都不是障碍。

同期,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开发了PISA测试,以探讨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能力。他们以15岁的青年为测试对象,测试的三大领域是科学、数学和阅读。没错,是阅读,不是语文;他们没有说“英文很重要”,而是说“阅读很重要”!因此,他们的试卷是听凭各国使用的语文。他们重视的阅读,也不是技巧(例如识字、构词、造句、段落解读、正音朗读等),而是理解,深入理解(包括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系现实等)。测试的方向与方法,都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不若一般外语的测试规律。

我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为论点,以微软的作业为论据,并融摄PISA的开发为论证,倡导新的母语学习观念和方法。我非常有信心,假若我们调整我们的语文观,不但各自的母语日后会大放异彩,各族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星洲日报·东海岸》10/06/2018

2018年6月4日星期一

【148】变天后,教育怎么改?

上个周末我应邀出席一个座谈会——变天后,教育应该怎么改?

必须赞赏主办这个座谈会的社区关怀工作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当前的重要话题,而且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落实这个活动。

国家在和平中更换了政府,这是历史大事件。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们或是察觉不到,或是享受着胜利的蜜月期,一些思维停留在20世纪的领袖,只关心华基政党会否争取担任第二副首相,却没有相应行动来面对新政权。民间组织反倒开了先河,聚众探讨新思路,做到了集思广益。

当晚出席的,还包括马新社的记者,这是我出席那么多非官方的活动,第一次接受马新社的专访。记者也打趣说,改变真的很大,以前不可以光明正大采访的林吉祥、蔡添强,现在他们竟然成为了主角。是的,以前只可以在学校篱笆外面派口罩的议员,现在可以大方进入校园致辞。

政权交替,不只是换个领导层那么简单,还有许多的治国思维要争取改变。尤其是华社,更该视新政府为改革的一个契机,寻找新共识应对未来的挑战。当然,这个共识必须摒弃过去诉求式的,而是以一种大格局来看待国家的未来。

或许是大家都没有意料到出现这样大的改变,心里缺少了个谱,才会在乎是不是华人当财长,承认不承认统考这些课题。要知道现在统领国家的政党都是多元族群的,华基的行动党从来没有把华教纳入政纲里,常务委员会也只有管“政治教育”的,领导层该如何看待华教?新局面,会带来新作风;新作风,需要新思维;新思维,必须要汇集更多人的看法。我们期待华社积极反应看法,提出利惠全民的策略,让被视为马来西亚的第二次独立更具意义。

“治国之道,教育为本”,我国的教育偏离正轨已久,亟需新领导层带来更大的调整与应对。流水线式的工业管理模式,僵化的行政准则,应试的教育思维,教育理念的错误诠释,惩罚多于奖励的制度等等,都需要新的方略来改变。

变天后,教育应该怎么改?你必须积极参与,反映你的心声与看法。要不然三两年后,你只好再度成为怨民。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