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

【177】不要迷信数字

先讲个童话故事:

动物农庄换了新领袖,他是个素食者。他对跟班羊说:“我决定在农庄里推行全素食。为了表示民主,明天开始你们去收集数据,问一问谁支持素食。”

10天后,数据显示,90%的受访者支持农庄内全素食。猫狗很不服,但却又无可奈何。只有跟班羊知道,因为他们受到指示,只访问牛羊,牛羊占农庄居民的70%。

以上虽是童话,却反映了事实。我们常常就是在数字上迷失,因为收集数据的人往往会按他的构想去收集有利他的数据,所公布的数字,却让大多数人误以为是事实,对某种情况做了定论。

报载:“教总进行的华小推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学校的教师认为,修订后的一年级课本,包括华文、马来文、数学及科学都不符合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学习。调查显示,除了英文科,上述的课本内容过于深奥。”①

这个调查数据说明什么?大多数人会根据所公布的数字下定论:新课本太深奥。然后,还可以进一步下结论说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了数字支持,论述者讲述时可以说得更大声。

极少数人会质疑数字而问:调查对象有多少人?如何选择调查对象?“半数学校的教师”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以学校为调查单位?若然,要多少位教师才能代表一所学校?如果要论证“难易”,该用什么来衡量,只凭受访教师的看法够吗?有没有采用三角检测法?

这些都是进行定量研究时该注意的事项,只有搞学术的人懂,一般人不管,他们只听报告、只看数字。

数字可靠吗?相传马大曾有一名校长不被续聘的原因是:“马大在2004年排名第89名、2006年跌至第192名、第二年又跌出前二百名。”②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将是一个笑话。

我们该关心的是有关大学排名是谁做的?他们是根据什么来排名?可比性是如何建立?2004年的这份报告是由英国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发布,目的是要提高英国大学的排名,以便和美国大学争一长短。其结果是牛津和剑桥大学排在第5和6位,超越耶鲁和史坦弗大学。当时的舆论就针对其评估标准提出异议,其中最引人诟病的是占50%比重的校誉。这是由伦敦调研公司定向发问卷让人选是否知道这大学,1300份调查卷,还是定向发的。这是做不了准的。第二年,THE的调查将这项目下降到40%。简而言之,如果不仔细看调查的方法,以及方法的调整,只迷信数字是不可靠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23/12/2018

注:
①:南洋商报20/12/2018 新闻报道

②:《大纪元》报道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

【176】不要闻鸡起舞

我在沈慕羽教师奖颁奖仪式上勉励教师不要“闻鸡起舞”,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四字本是褒义成语,指的是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清晨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练剑的励志故事。我打上引号后,这个成语遂成了贬义,意指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只跟着外在的号令行事,鸡一鸣便情不自禁舞起来。

在社交媒体上,我常看到的就是闻鸡起舞的现象,继而还百犬吠声的热闹不已。政治人物一声哈嚏,台下一众便大伤风。例如教育部长大谈教育兴革,提及白鞋换黑鞋,教师便大谈废白鞋的利弊,兼评部长的素质。其他诸如统考认证、电子课本、废考、拉曼拨款等,都吸引教师的注意力,讽骂者有之,慨叹者有之,间中抑或夹杂疏落的赞叹之音。

部长、各级教育部官员固然掌握一定的权力,但教育的工作并不完全由他们说了算。教师该有自己的立场,知道所为为何,亦知为何而为。我们的工作,当以国家教育哲理为指南,以学生的成长为首要关注的事项。我们并非为长官而服务。

以近期的填写个人电子档案为例,这不过是当局依据几个世纪前的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要求教师填写各自的工作性质,以便缺勤时他人可以接替。孰不知,教育工作是科学也是艺术,岂能如此标准化接替?涉身其中者,真要闻鸡起舞,认真应对?

先秦有一首《击壤歌》,相传是赞颂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击壤而歌的胜景。歌词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特别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我按时做好我的工作,我乐见其成,“帝”有何“力”于我?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写道:“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柳絮因风而飞扬,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迟早要荡涤干净;只有那始终面向太阳的葵花,才值得赞颂。师者岂能不学葵花般稳健而坚定?

我们可以关注政局,关心政治,但没有必要跟着政治起舞。国家不是只靠政治人物来建设,你我都有责任要扮演。

备注:一般说这种现象是“闻风起舞”,风是自然现象,鸡则是自主而鸣的,所以我称之为闻鸡起舞。

《星洲日报·东海岸》16/12/2018

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175】小学生穿学士服

几年前,我在吉隆坡一家五星级酒店开会,遇上一所中学租用礼堂举行毕业礼。对一所贵族学校而言,这种排场并不稀奇,叫我惊讶的是毕业生竟然穿上完整的学士服、学士帽。犹有甚者,最近我在脸书看到国内好几所小学举行毕业典礼,竟然也让毕业生穿上学士服。

也许你会说我大惊小怪,幼儿园毕业不早就穿上学士服、拍博士照了吗?是的,但这阶段的儿童和大人的心态是特殊的。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心智稚嫩,仍不知学习为何物;大人则对幼儿仍充满憧憬,备加呵护。幼儿园毕业就仿如一个成长礼、入学式,只图个热闹,无需太较劲。

学士服起源于12世纪,本是修道院的传教士长袍,由四方帽、流苏、长袍、垂布四个部分组成。后来,它成为获得学位的人在毕业礼上穿戴。各个国家一般都会定下特定的颜色和设计,来分辨不同学科的毕业生①。

学士服走向小学,我相信是从中国学来的。2008年北京中关村一小便给毕业生穿着学士服与老师合影②;2015年济南山师附小更给五百多名毕业生穿上学士服举行毕业礼③。市场因此打开,淘宝可以轻易买到儿童装的学士服。

小学生穿上学士服很亮眼,难怪受访老师会说“仪式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仪式感”近年来颇受重视,因为它给平淡的生活注入新的意义,在寻常中找到它的不寻常④。例如庆生、结婚周年纪念日等,都要求有一定的仪式庆祝,以加深其内涵。可是,仪式和形式不过是一线之差。缺乏内涵的仪式,就徒有形式,不但丧失其意义,可能还带来负面的影响。

穿学士服该多几分庄重,什么学位该穿什么礼服都该重视。中小学生穿上学士服,不见得励志,倒是凸显了主事者对“学位”的无知,以及对仪式的不理解。再说,大学毕业授予学位是件神圣、深具荣耀的事,把这样的荣耀降到低层的、人人可得的,学士服将大大消解原本该有的仪式感和荣誉感,取而代之的是错乱感。

不同的成长阶段该有符合自己的仪式来标记,错位只会破坏仪式感。

《星洲日报·东海岸》09/12/2018

注① :有关学士服的起源与演变,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比较可信的资料:
http://www.academicapparel.com/caps/cap-gown-history.html
② 北京中关村一小的报道:
http://www.youjiao.com/e/20080710/4b8bc9066e032.shtml
③ 济南山师附小毕业礼:
https://m.sohu.com/a/100231150_416614/?pvid=000115_3w_a
④ 《小王子》对“仪式感”有很好的诠释,是狐狸对小王子提出的,特别有意思。

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174】生命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样的一个人间胜境,你打算怎样观赏游玩?

我给你提几个建议:

第一,反正都来了,时间充裕,就随意浏览。吸睛的就逗留久一点儿,看细一点儿;不怎么样的就走马看花,走过就是;看不懂的,想办法找人问一问,多几分了解。

第二,找个地头蛇,和他建立起关系,最好是志同道合的,由他来导览,带你观赏胜境。

第三,找个地陪导游,由他来讲解,你听就是。

第四,参与当地举办的导览会,过后来个胜地常识测试,过关了可领取一张证书留念;幸运的,前十名还可以领取丰厚奖品一份。

要如何观赏游玩,任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想自我探索,想听专业导游千篇一律、随他胡吹瞎扯的,乃至想参与比赛,预先冲线换取礼物一份也罢,都只是一种选择。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们的生活不乏桃花胜境。如果你选择的是把它当竞技赛场,希望进入桃花源后会有具体“战绩”,有证书佐证,有奖品炫耀,那是你构建起来的价值观取决。

把桃花源当竞技场,便会出现精明的人来推波助澜。他们会提醒你“不要输在起跑点上”,会预先给你看过往测试的题目,会教你背牢答案,以便抢先作答,换取奖品,总之就是让你有“不枉此行”、“努力后的成就”的兴叹。

人生往往被如此看待,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个过程,该是享受的,却被扭曲成竞技场,花样百出,亵渎了胜境。

我是不怕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就连终点线也要被我否决掉。生命本来就是个万花筒,他人凭什么来决定我的色彩?导游的说法,只会抹杀我的发现;证书的颁发,只会僵化我的认识;奖品的派发,只会滋长我的功利心。我有我的选择,我有我的观察,我有我对自己生命的绝对自主权。

《星洲日报·东海岸》02/1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