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星期三

【299】让学术走向群众——推介“法情学堂”

        疫情爆发后,学生协助我在线上办课程。最初我们只是用视频会议软件(Cisco Webex),随着使用的频密度我们购买了使用权,再后来又使用慕课(MOOC)平台开创了“法情学堂”(Faqing Academy)。

经过一年的努力,法情学堂操作已趋稳定。报名者可以参与直播课程,时间配合不上的可以回看视频,另外我们也将录制视频放上网,随时可以观看。平台上还可以放阅读资料,分配课业,生成证书等,当然还可以互动交流。

斯坦福大学2012年开发Coursera线上开放课程,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吸引了196个国家超过190万人参与。这是我们想借鉴的一个做法,日后也与大专学府合作,开发更多线上学术课程。

我一直希望做的一件事是:让我国学术普及,提升国人素养。我很希望大学教授、学有专长的博士可以走到民间,给大众讲课,让平民也有机会上学术课程,提高思维品质。这个理念起源于季羡林教授的文章,季老提过德国的大学是开放式的,几乎人人可读,但要毕业就不容易,学生得按规定完成评估才有文凭。我们也可效仿这样的做法,让人人都可接触学术成果。

由于这样的理想,我在90年代末期于关丹办过“社会大学”,让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也可以聆听大学教师的课。我请学者到关丹来讲课,学生则不论学历,只要有兴趣就可报名。课程是系列的讲座,10小时一系列。曾经请过林水、林纬毅、林心光、何国忠等博士到来讲唐诗宋词、先秦儒家、西方哲学概论、五四学者的困境等。

为了表示对学术的尊重,我提供的演讲津贴是一小时RM200,而学员的收费只是RM50。结果后来因为入不敷出宣告停办。

没想到现在因疫情的关系,反而在线上延续这样的尝试。我先从自己做起,无偿演说学术专题。我讲诗经、论语、乐府、曹操、苏轼、汉字、神话、寓言……最初是面向中学生,但报名参与的也有教师、小学生。现在课程则是开放,最令人振奋的是一家人同步参与。

能够为大众提供这样的服务,感觉真好。不过我的初心是希望学术普及民间,我还是会坚持。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4/2021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佛119】我们理解的是不一样的

 “渐修顿悟”系列之119

23/04/2021



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298】不教是为了教

         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是提醒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直等着教师喂以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教师还可做什么?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要的是做到“不教是为了教”。

所谓“不教”,就是教师跳出传统“教”的角色,乐于和学生共学,一起探讨某个话题。不教的教师,是导演,是编剧,他负责的是策划当天学习的重点,他的责任是带动学生扣紧重点思考、给予回应,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学习。课堂中,你看不到教师“灌水”的过程,只看到教师在“点火”,不断激发学生起疑、思考和回应。

前些时候看一名实习生教学。她把阅读课设计得很满,通过问答法一步步带着学生理解课文,最终再概括课文的主题。课后,我泼她冷水,提醒她这是在挖好一个个坑让学生往下跳的教学,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设计完成任务。教师该反思的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正确吗?所设计的问题可具启发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少成主动性?课后他们学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再看她的阅读课。她引导学生阅读《英雄有泪》后,让学生自由说对主人公申包胥的印象。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令人发笑的“答案”,申包胥仿佛草包一个,用哭来解决问题。过后她再给学生看《左传》的译文,又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后,竟然头头是道地说出申包胥为何大哭于秦廷,说破了一个历史典故。

更妙的是,她问学生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在两篇文章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一名小男孩说:“因为这是历史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人物;课文却只是借这个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

这岂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效果?学生是在自己探索中建构意义。教师只是导,学生在演,主角是学生。这样的课不是比起教师一板一眼“教”学生更有意思?

不教之教,方为上教。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4/2021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佛118】事出必有因

 “渐修顿悟”系列之118

16/04/2021



2021年4月11日星期日

【297】师范生的学习心态

        中国老师知道我们的学校只上半天课,羡慕不已。但当他们知道我们的课时和他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密集时,他们便不再羡慕,反说我们虐待儿童。

尤芳达校长说过一句话,叫我深思。他说很怕轮回,一想到要重新应付学校一层层的考试便颤抖了。我更怕每天枯坐在学校,一节又一节的课,走马灯式的,还真难受。

到学校只为了应付各方的要求,在象牙塔中却无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可太虚度童年了。因此,我常提醒我的学生,要同情学生,让他们在学校有所学,快乐成长。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养成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校生涯真如如同坐牢了。

将心比心,我也这样告诉我自己。我也很怕高中毕业生来到师范学院后不能有效学习,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师。

师范课程长达四年,加上预科班是五年。培养一名医生也同样是五年,可见师培的重要性。但是以我在学院30年的经验,并非所有学生都会认真看待这五年。最初可能因为新鲜,日子过得还好,但时间一长,就让惯性变成惰性了。曾经有一届的学生就是怕“堕落”,竟然在学期间便创办补习中心,希望学以致用。

升格为大专的师范学院,其性质和大学一样,应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工作之前的预备期。这时候的学习态度,就是日后投身职场的影子。如果这时候便养成混日子的态度,当一日和尚敲一日钟,那以后的岁月也很容易被蒙过去了!

论年龄、论成熟度,大专岁月都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岂能虚度?中学生涯还是比较被动的,汲取知识的过程还欠缺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大专则不同,其课程更趋向职场的需求,个人的专业素养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

过去,师范学院以武装学生为首要目的,因此特别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主修华文的,就得不断操练语音、按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就连批改作业该用什么符号也会被指导。升格为大专后,这些技能不能再出现在正课之中,就算有,也是蜻蜓点水似的带过。因此,师范生得擅于利用课余时间办活动,通过活动以充实自己。

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或是主办、或是参与,就是要激起平静湖面上的涟漪,让自己的学习呈现多样化,也让自己的工作热情与日俱增。目标清楚,手段则应该更具创意,作更多样化的尝试,不拘于一格。过去我们带动过儿童文学研习营、教师研习营、公开课、阅读营、读书会等,目的就在此。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4/2021



2021年4月9日星期五

【佛117】闭关

 “渐修顿悟”系列之117

09/04/2021



2021年4月4日星期日

【296】说明文教什么

        文章可分两大类:实用体和文学体。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后者有故事、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

辨析文体,依据文体特色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文学体需要品味感悟,所以要精读,一字之差也可能谬之千里;实用体则为了获取信息,要快速地读。文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意识,丰富生活内涵;实用体文章可以增长知识,为生活增添色彩。生活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实用体文章,新闻、通告、信函、报告、说明书……所以,实用体文章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涉猎的。

说明文该怎么教?今日有幸看到儿协主办的线上公开课,两位老师以四年级课文《人工智能汽车》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课例。

他们都把教材判为“非典型”说明文,因为内容繁杂而不集中,不能带出智能汽车的特色,即使是表现手法,也因跳跃性太大而失去科学说理的说明文特性。

第一位老师除了应用原教材,也开发新的教材,用一篇相对集中介绍智能汽车的文章给学生看。教师企图以后者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简洁明了的特点,进而对课文进行增删。概念是可取的,但执行上会面对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修订文本难度很大。

第二位老师则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经验匮乏,难进行高层次的批判性阅读,因此选择通过教材让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且更自觉地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立场。

教师以激疑方式引导学生对智能汽车产生兴趣,再从课文提取信息,审核自己读懂了多少。过后教师引导学生二读,思考文本无法解惑的部分。这个阶段难度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必做得到这一点,提出的问题可能流于稀松平常,或只在词语上纠缠。不过作为一种阅读策略的培训,构想还是可行的。三读时则尝试揣摩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希望借助文章表达什么,可否满足读者求知的需求,从而作出更好的概括。

这两堂课都摆脱过于重视“教语文”的模式,引领孩子更有策略地阅读实用体文章。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毕竟类似的文章网上汗牛充栋,怎样读远比读懂一篇课文来得重要。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4/2021



2021年4月2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