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252】教育新常态

抗疫期间,教育出现了新常态。新常态会延续到疫情后吗?或者疫情后,大众仿佛放假归来,一切恢复以前?

国际伊斯兰大学校长祖基菲里皇家教授①昨天在线谈②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他直指“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一词不当,身体可以保持距离,社交却不可被忽略③。抗疫期间,大众更深切感受到防疫并非个人的事情,身边的人的行动将牵扯着我们。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疫情教训我们要紧密合作,但现实中的各个领域,却无法实现合作,依然尔虞我诈。我们将会为此买单。

我国教育长期来是迁就社会的需求而设置,其实,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育社会,引领社会前进④。应试教育是社会需求的惯性,是障碍教育改革的阻力。教育该进入一个整体要求的时代,跨学科,不能再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课程纲要推行。国家教育哲理阐述的全人教育是最好的指南,应该严格遵守。

大专教育受到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监控,课程须符合所设定的目标⑤。停课以来,涉及交际和领导素质等目标难以落实。如果教育注重整体,而不是个别科目的执行⑥,相信这问题可以化解。

大学校长谈教育新常态,没有提技术性的问题,毕竟这些有很多单位都可以处理好。他谈的都是教育的大方向。如果焦点只是什么时候复课,复课后如何保障安全,抗疫期间有没有进行网课,这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留意社媒,自行管令施行以来,网上的教学资源倍增,大有“网上自有黄金屋”的兴叹。这是好现象。但是质从量中求,有了数量,我们该进一步要求品质了。须知:书本出版要经费,网上授课却不需要;相对于出版书籍,录制视频、音频更加简便。于是,网上资源很容易造成泛滥,如果不妥善处理,反而会造成学习的负担。

网课是新常态的表现之一。我们该认真思考网课要如何进行才有意义,其中一点是如何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如果把网课简化成通过网络给功课,制作多媒体教材,不重视内容的演讲,这样的“新”常态恐怕是换汤不换药,并不“新”。

注:
① Prof. Tan Sri Dzulkifli bin Abdul Raza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zulkifli_Abdul_Razak
② 优管完整视频:https://youtu.be/6AyQRHNjo78
③ Istilah 'Penjarakan Sosial' silap. Sepatutnya 'penjarakan fizikal'. Ini mengelirukan sebab sosial tak boleh dijarakkan. Sebab akan banyak menyentuh soal kehidupan.
④ Di Malaysia kita terpaksa ikut kehendak masyarakat untuk mendidik, sepatutnya kita yg mendidik mesyarakat. Itu cabaran kita untuk jadi pemimpin pendidikan.
⑤ MQA设定的五大领域是:
i.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ii. practical/work skills
iii.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ICT and numeracy skills/entrepreneurial skills
iv. leadership, autonomy and responsibility
v. personal skills and ethical skills.
⑥ Pendidikan mesti melahirkan manusia yang mempunyai multi disiplin. Dalam keadaan sekarang kita tidak boleh hidup jika tak boleh menghubung kepelbagaian ilmu. Disiplin mesti merentas bidang. Ini cabaran pertama dlm dunia VUCA. Di negara maju sudah tidak ada silibus. Kita masih lagi dengan peperiksaan. Stigma masyarakat tetap tidak berubah.

《星洲日报·东海岸》31/05/2020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

【佛72】“三宝歌”,你唱懂了?

“渐修顿悟”系列之72
29/05/2020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251】大侠学武功

英雄是人人向往的。

为侠立传,给侠定义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别具慧眼,特写“游侠”,他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矜其能,羞伐其德”①,决定着后世对英雄的认识。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做了新的尝试,写侠竟然从零岁开始写起,把他出世前父母的经历,往后个人的成长,一直到功就名成。郭靖在小说中的形象因此丰富饱满、是不断进化演变的。

或许金庸担心读者没有看懂他要传递的信息,最后一章插叙成吉思汗临终的情节,借此破题,点明英雄为何。作者借木讷愚鲁的主角大谈哲学命题,评述英雄该有的品德,却又自觉地强调“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②,这或许是作品的瑕疵。不过,以成吉思汗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结束,还是叫读者回肠荡气的。

郭靖拜师学艺的过程写得最精辟。我们且留意他最初的师父——江南七怪和马钰。马钰的出现极为关键,他约郭靖夜里攀岩找他,但学艺十年的他,登山竟是苦不堪言。待马钰传授内功心法,郭靖依法修炼后,攀山崖才不是难事③。

何以诲人不倦的五怪花了十年的时间,却教不好学生?而马钰不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郭靖推向一般高手的境界?

我觉得有三点值得留意。

一是他们先入为主的判断。在大漠中寻找六年才找到郭靖,却因“郭靖资质鲁钝”,难过程度“只有比始终寻不到郭靖更甚”。郭靖是笨孩子的想法,一直萦绕五怪脑际④。

第二,不得其法。五怪总希望一股脑儿把他们毕生所学都传授给郭靖,这只可怜了忠厚老实的郭靖,即使加倍用功,也毫无进境。反观马钰,教的是“呼吸、坐下、行路、睡觉的法子”,却让郭靖脱胎换骨,判若两人。基础功到底在哪儿?这是发人深省的。

第三,目标所限。十年间,五怪授艺为的是比武,郭靖学艺为的是报仇⑤,结果习武不得力,徒在拳脚上白费工夫。马钰不同,他以实用为目的,传授心法,让郭靖在日常中锻炼。内功的修成,倒为郭靖打下很扎实的基础。

如果用郭靖学艺的经验来看我们的教育,您可得到启示?您如何看待学习能力较慢的学生?您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您教学的目标可是高瞻远瞩的,还是只为了考试?

注: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4,游侠列传64:作者罕见的写了长序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② 《射雕英雄传》第40回“华山论剑”结尾处这样写:郭靖又道:‘古来英雄豪杰,为后世追慕钦仰的,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能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的,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北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③ 《射雕英雄传》第5回“弯弓射雕”写:“(郭靖)当下拔出短刀,在石壁上慢慢凿了两个孔,轻轻把足搬上,踏在一孔之上,试了一下可以吃得住力,于是又把右足搬上,总算上了数尺,接着再向上挖孔。这般勉力硬上了一丈多高已累得头晕目眩,手足酸软。他定了定神,紧紧伏在石壁之上,调匀呼吸,心想上到山顶还不知要凿多少孔,而且再凿得十多个孔,短刀再利,也必锋摧刃折,但事已至此,只有奋力向上爬去……”学武一段时间后,“他每晚上崖时,那道人往往和他并肩齐上,指点他如何运气使力。直至他无法再上,那道人才攀上崖顶,用长索缒他上去。时日过去,他不但越上越快,而且越爬越高,本来难以攀援之地,到后来已可一跃而上,只在最难处方由那道人用索吊上。”
④ 同上,五怪之一韩小莹一次教了郭靖习武后,“韩小莹思想自己七人为他在漠北苦寒之地挨了十多年,五哥张阿生更葬身异域,教来教去,却教出如此一个蠢材来,五哥的一条性命,七人的连年辛苦,竟全都是白送了,心中一阵悲苦,眼泪夺眶而出,把长剑往地上一掷,掩面而走。”可见,五怪一直都觉得郭靖太蠢,无法学好武功。
⑤ 江南七怪和丘处机有18年之约,前者教郭靖,后者教杨康,18年后让两人在嘉兴比武。郭靖自小受母亲李萍影响,长大后一定要找到杀父仇人段天德报仇。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5/2020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佛71】给学生介绍二大师

线上佛学课准备讲解《三宝歌》,先介绍填词和作曲人。

维基百科介绍《三宝歌》提供了一个线索:林培安早在1992年第5期《法音》发表过一篇文章——弘一法师与《三宝歌》①。林文质疑两个通俗的说法:创作时间当不会是1930年,且也未必是“先选定曲谱,再由太虚大师依照曲谱作歌词”。印顺法师编订的《太虚大师年谱》引用林子青的《弘一大师年谱》在1929年12月有那么一段记载:“(太虚)大师作三宝歌。时弘一住南寺,为之作谱。其歌曲颇为流行。”②

《三宝歌》作于1929还是1930年?是先有曲还是先有词?这是个饶有趣味的学术话题,容后再议。我们先关注活跃于同个年代的这两位大师。

弘一法师(1880-1942)较太虚大师(1890-1947)年长,都生活在20世纪初叶,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感受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没落,也经历过民国初年的改革激情。当年革命团体的崛起和努力,八国联军的耻辱,知识青年的出走,新文化运动的变革传统,激进的五四运动,国共内战……耳濡目染下,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不小的冲击。

“乱世出英雄”,这时各个领域都冒出了杰出的领袖。二大师是属于佛教的改革先锋。和世俗的改革一样,有破有立;改革总得有人破旧,也总得有人把旧的重振,昭示传统的价值。虚大师是破旧的前进着,弘公则振兴佛教律学。

佛教圈里若说也有“革命”,那就是虚大师所领导。他主张“教理、僧制、寺产”三大革命,涉及佛教的思想、组织制度和经济发展。虚大师致力倡导人间化的佛教,兴学办校,建设现代僧伽制度,努力阐释中国佛教使之与世界接轨,乃至费了不少心思建立全国性的佛教组织、创办佛教报刊等,都是在贯彻他的“三大革命”的宗旨。

虚大师重视教界革新运动,以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佛教免于被时代所淘汰,可谓是用心良苦。若非虚大师的登高疾呼,佛教的兴革步伐说不定还要推迟几十年。但从事改革的人,面对的压力也相对大的,既要和利益单位对着干,还要承受种种的讥讽与诋毁。1937年虚大师写的《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努力。他说:

“我失败弱点的由来,出于个人的性情气质固多,而由境遇使然亦非少。例如第一期以偶然而燃起了佛教革命热情,第二期以偶然而开了讲学办学的风气,第三期以偶然而组织主导过中国佛教会,大抵皆出于偶然幸致,未经过熟谋深虑,劳力苦行,所以往往出于随缘应付的态度,轻易散漫,不能坚牢强毅,抱持固执。”

虽然他公开表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思想,却因他而不断开枝散叶,虽还不至于百花齐放,但至今还是花圃处处,蔚为奇观。圣严法师说:“太虚大师是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光荣伟大而崇高的失败者;他的精神是成功的,他的事业是失败的——这是我对太虚大师的结论。”③

弘公与虚大师不一样。他出身望族,父亲是盐商,也是银行家。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他还是受过良好的教育,负笈日本。这样的背景,使一代才子而后转为宗教家的高僧,为人津津乐道。可是,走入佛门的弘一大师,却是甘守枯寂,精研律典,广布佛法,并身体力行,所以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今天针对弘一大师的论述,大多还是他在俗家名为“李叔同”的风流韵事,毕竟李叔同年轻时实在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

二大师的交流记载不多。1927年弘公在杭州闭关期间,曾写信给蔡元培,主张佛教改革,整顿僧众,以解决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并力荐太虚大师“英年有为,胆识过人”,且“久负改革僧制之弘愿”,特别“富于新思想”,是“最为适当”之人选,有利于“尽力提倡新派(即人间佛教)”。

二大师合作《三宝歌》后,虚大师还特别作偈相赠:“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静,菩提之因。”弘一大师60岁生日,虚大师又重书此偈相赠。这是两大师惺惺相惜的见证。

弘一大师出家后,不再以他的才华现世。虽然他没有坚持出家时“封笔”的意愿④,但他重执毛笔,给我们写的却都是佛言慧语、洗尘脱俗。弘一大师出家后,流传了很多他的严谨生活,坚守戒律。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其时佛教戒律松弛、毗尼不净、教界价值失范,他不但重视出家戒律,也兼顾在家律仪,编订《南山律在家居士备览略篇》等。虚大师给予弘公斯举很高的评价:“弘一律师在中国僧伽中可说是持戒第一;其道德与品格为全国无论识者不识者一致钦仰,为现代中国僧伽之模范者,这是我们表示不胜欢迎的。”⑤

两位大师虽然走着不同的路线,但是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振兴佛教而努力。《三宝歌》最为珍贵的是,这是两大师给我们留下的合作成果,耐人寻味。

注:
① 有兴趣阅读此文的可以下载:
https://www.dropbox.com/s/9w49vj87xf4f9t9/%E5%BC%98%E4%B8%80%E6%B3%95%E5%B8%88%E4%B8%8E_%E4%B8%89%E5%AE%9D%E6%AD%8C_%E6%9E%97%E5%9F%B9%E5%AE%89.pdf?dl=0
②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修订一版),页301
③ 圣严法师《太虚大师评传》刊于1963年《海潮音》四十六卷三及五月号.
http://bodhi.takungpao.com/sspt/sramana/2015-04/2972011.html
④ 弘一法师决定出家后,把他俗家所有的东西都分别赠送给师友。其中笔砚送了给书法家周承德等。丰子恺的回忆录也写了最后见老师的情况。详见陈戎《李叔同:圆月天心》,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页135-136.
⑤ 转引自陈星《李叔同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页89.

“渐修顿悟”系列之71
22/05/2020

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

【250】慎防抵触情绪

我给两班学生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发人深省的好文章。世间最美好的是在那高深之处,可惜世人大多流俗,只滞留在表面而不肯深入①。

学生阅读后没发现这点,我点破后,大家兴致才来。和第一班讨论时,我很亢奋,讲了很多,把我程门立雪的经历都说了②。那是我求学路上破茧的关键故事。

读了十来篇散文后,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在线上讨论他们最喜欢的文章。结果我“吹水”过的那一班,只有一人喜欢介甫的文章,还有人表示最讨厌游山呢!反之,我点到即止的第二班,乐游褒禅的倒有好几人。

当下我警觉:我践踏地雷了,启动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抵触情绪是一种逆反心理,人人都有,程度上有所不同,反应上也有差异而已。家长和教师如果对此不敏感,往往好心做坏事,帮不到孩子,还使他们对事物感到厌烦,严重的,还造成他们们逆向而行,背道而驰。

教师劝导学生是必须的,逾越了尺度,忠言就要逆耳,婆心苦口成了唠叨长气。家长给孩子推介优秀读物是好事,太过热情,孩子就要逆反,不但不喜欢,还厌恶了。

行管令期间,很多人上网讲课、读故事。不要以为你喜欢的,家人都喜欢。光宏日有所诵,忠哥讲故事,一播放就让全家人都听。孩子们一旦有抵触情绪,日后听到郭史光宏、张泰忠的名字就要发抖,避之唯恐不及。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现在讨厌的东西,背后是“人为”造成的。小时候,我们都很讨厌粤语大曲,因为每天清晨就有人播放,声量大得72家房客都听到。现今有些青年很讨厌宗教,因为他们印象中的妈妈,每天就是往教会钻。

卢梭说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了人手,就完全变坏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很多观念,很多事情,很多行动本来都是好的,一旦落在人的手里,不管是执事者或受事人,往往都会搞砸。

教师和家长更要谨防孩子们的抵触情绪,凡事要把握好尺度,一越过界限就变质了。哪怕是在孩子们面前表扬某个人,抵触情绪会让他们迁怒那个人,蔡英文也会变成菜中文。

由上而下是如此,由下而上何尝不也如此?对领导说话,向上司反映问题,如果颐指气使,尖酸刻薄,领导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了?

不留意抵触情绪,不但成不了事,往往还收到反效果。很麻烦是不?其实不是的,我们面对的是人,对待人便要人性化,照顾人的各种情绪。

注:
① 2010年我写过对此文的看法:
http://wongsienbiang.blogspot.com/2010/05/55.html
② 2002年我远赴南京大学读博,向张宏生教授学习。张教授是程(千帆)门第二代弟子。程先生弟子拜师学习,习惯称“程门立雪”(典故出自《宋史·杨时传》)。可以参看以下链接:
https://www.faqing.org/forum/viewforum.php?f=97

《星洲日报·东海岸》17/05/2020


2020年5月16日星期六

【佛70】顾好你的嘴巴

“渐修顿悟”系列之70
15/05/2020

2020年5月10日星期日

【249】华文课上说方言

我的学生某次上公开课时,在课堂语中夹杂了一句方言。细心的老师听到了,交流时提出质疑。我的学生反问老师,有没有想过课堂上为什么不可以用方言?然后略述了当年“讲华语运动”对方言的杀伤力。

课堂是教育最常见的平台,师生必须在此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共同的密码是沟通的有效方式,这密码只要一提出师生便会心一笑,彼此都懂,旁人却不会有同样的那种感觉。这种用语可以是口头禅,可以是俏皮话,当然也包括不同的语言、方言、象声词。它或是云出岫无心,或是花落水有意,却为大家熟悉,无需赘言,就直通其意。例如我国首相在宣布行动管制时,一句ke sana ke sini便胜过千言万语。

若往上推,这种密码的凝聚力,可以上至一个民族。日前我给学生读《登楼赋》,我这样引起动机:今天你邀约阿里去登楼,他未必想去,邀约木都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你邀约一个读过中国古书的人去,他即使行动不便,爬也想爬上去。为什么?王粲登楼慨叹“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勃临阁歌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知烙印在多少文人心中,使登楼带有了不同的意境。

可惜这种文化密码随着反典故、反文言文而逐渐消隐。说“苛政猛于虎”,说“不能与不为”,说“醉翁之意”,新生代恐怕没几人听懂。这是一个民族离散的危机。

密码也是师生打造课堂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密码的文化含量,则代表着这群人的内涵。试想孔孟、李杜、苏辛、梁陈王赵,林吉祥魏家祥,哪些是我们的共同密码,就反映着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思维的定向。

课堂上偶尔用方言,可增添情趣,乃至提高学习效果,但却不宜放大到要借此而捍卫方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从不局限人们的口头语言,强如始皇嬴政也只谈“书同文”。语言放运自然就好,说什么语言是各家的权利,但到了特定的场合,就要行使共同语。官方场合用国语,地方马来语暂搁一旁;华文课中使用标准华语,粤语闽语权且不用。这不但符合多数人的需求,也是对少数人的尊重。

不要太贪心,怕说华语会使方言被灭。看清场合,明白需要才为之。我国华社有些人对中共反感,进而反中国、反普通话,宣扬普通话是中共的政治武器,还真叫人摸不着头脑。

过之犹不及啊!

《星洲日报·东海岸》10/05/2020

2020年5月8日星期五

【佛69】从卫塞节到佛陀日

2020年的卫塞节过得特别不一样。由于新冠肺炎的疫情蔓延,政府颁布了限制行动令,群聚的活动一概取消。

彭亨佛教会改为线上庆祝。感谢开健法师的配合,答应主持这个仪式。根据脸书的记录,当天播放师父诵经时,覆盖面多达9万多人,点击看的(包括三秒钟内)也有4万人,线上跟随着的则是500多人。

下午2-3时,我通过Zoom聆听洪祖丰居士谈“卫塞节列为马来西亚公假的典故及其社会意义”。

晚上,我邀请心光做客,给我的线上佛学班谈谈“从卫塞节到佛陀日”。心光从90年代我们还在旧会所的时候便开始,每年卫塞节一定到关丹来。今年无法出门,我临时邀请他线上做客,他也爽快答应。

我们先聊“卫塞节”的名称。概要如下:

一、“卫塞”(巴利 Vesākha, 梵文Vaiśākha),并非如《佛光大辞典》解释般是“月圆日之祭典”。其实这指的是一个月份,印度历法一年也是12个月,不过每个月又分上月下月,所以佛诞到底是四月初八还是四月十五便成疑。汉传佛教国家根据文献(最早是《牟子理惑论》),一向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是日庆祝“浴佛节”。

二、把卫塞节定在阳历五月的第一个月圆日,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WFB)在1950年于锡兰首都可伦坡举行的首届大会中所议决。当天也发布宣言吁请世界各国列这一天为公假,以示对历史上的一个伟人表示尊敬。1954年,世佛会在缅甸仰光开第三次会议,议决将卫塞日定为世界佛陀日(Buddha Day)。这是因为庆祝卫塞(五月),不只是佛教徒,而五月的庆祝也不等于佛的纪念日。

三、印度、锡兰佛教界早就有庆祝卫塞,根据文献,西元5世纪初叶,法显访问中印度摩揭陀国时,就记载该国将佛像置于装饰严丽的车辆上游行,以庆祝佛陀之诞生等三大事。世佛会定下日子为卫塞节后,汉传佛教国家并没有跟随。

四、卫塞是音译词,塞是多音字,这里应该念se(第四声),才符合读音。

传统庆祝卫塞节,除了游行外,还有放生。根据心光的记忆,80年代三慧讲堂仍保留这个仪式。这是因为那时候大家的观念里都认为这一天要放生,所以会捐钱。他曾被指示联系飞禽店买鸟。不过,这个活动后来被取消了。据称最早是十五碑的达摩难陀长老主张取消。我小学的华文课,也曾经读过“买鸟放生”的故事,当然是批判的。要移风易俗,可还真不简单。

“渐修顿悟”系列之69
08/05/2020

2020年5月3日星期日

【248】为什么要靠边站?

90年代,我初出茅庐,常参与华青组织的会议。当时,我深为“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口号折服,不但希望个人做得到,也希望把组织带向这样的集体行为。

公民社会的定义复杂,如果你谷歌搜索,恐怕会迷路。我所理解并信奉的是这样的:在执政党和反对党相对的立场下,崛起成为第三把声音的就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可以是没有组织的个人,也可以是民间的结社。这一把声音会较客观、较理性,因为它不需服膺于政党的立场。

说来有点无奈,民主国家的政府虽然是由人民选出,但你心仪的代议士,却不一定能晋身执政,因为政府是由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担当。加入政党就没有个人立场可言,你得服从党的决策,只有党性,没有个性。即使是和政府对立的反对党,也摆脱不了这个游戏规则。

没有党的约束,个人或社团就可以就事论事,甚至监督和制衡政治的力量。要知道,由于党的利益,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决策不一定利惠全民。

可惜近年来这样的一种声音逐渐销声匿迹。政治的对立局面依旧,民间组织乃至个人的声音却无法撑起公民社会的力量。人们放弃了自由意志,竟然选择靠边站,还巧立各种名目为对方标签:走狗汉奸、火粉不在话下,即使一些与政治没有直接挂钩的,也有中华胶、慕洋犬、亲共仇共、反马舔马的,阵营分明,两相对立,不惜撕裂社会结构。

能给对方贴标签的,自己岂不就在另一个对立面?于是我们的思考力和辨析力便有了偏颇,发出的声音不但有失公允,往往还很可笑,叫人感到犀利的言论背后,是在为自我辩护。前辈见虎而烧香,太子不惜诬赖套罪名,失去尖锐的社会批评,岂不痛心?

我真的很疑惑,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公民社会的努力,为何一定要靠边站?由于不涉身其中,我们拥有更大的空间冷眼旁观,好好思考美国的民主自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台湾和香港群众在奋斗些什么,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什么要给自己定个没有必要的位,以一叶来障目,模糊看事情的焦点?

我批判,不代表我反动;我不赞同,却也不一定就是反对。如此就事论事,提出有利于大众的见解和主张,不是更好吗?何必画地成牢,自我设限?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5/2020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佛68】善用信息学佛法

“渐修顿悟”系列之68
01/0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