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

【269】让中学生多懂中华文化

数字显示我国人民在1980年的识字率只有69.52%,到了1991年提高到82.92%,而进入2010年,人民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3.12%。此后一直都在提升,到2017已达95.08%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调查,人民的阅读习惯在2005年是一年2本,2014年则提高到15本。有进步,但比起国际标准一年40本还有一段距离。

识字却不读书?这叫人费解。我们可以责怪人民不爱阅读,但可曾想过我们何时鼓励过他们读书?中小学生的生涯,除了阅读考试参考书外,大多是在无阅读中度过。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长大后大概也就难以培养。一位大学毕业生向同学介绍书本,结果碰个满鼻子灰,回来吐苦水说同学讥笑他:“你还想阅读啊?”大学毕业生尚且只读课内参考书,妄论中小学生了。我们实在不该把识字等同阅读,认为学生识字后就会多阅读。阅读习惯要逐步培养。

样的道理,我们在慨叹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内涵已经陌生,但知林忆莲不知林连玉,提到孔孟老庄都嗤之以鼻,更甭说韩柳苏辛了。可是,我们可有想过是否曾有规划地给他们介绍过这些文化知识?如果有,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是常态介绍,以平常身心去了解,还是要刻意复古传递?

我不想终日慨叹大江东去,更不愿意说一代不如一代,毕竟新生代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确实担心一个民族的失根,乃至自我践踏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不是政治的概念,也不专属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它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我们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引领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尤其是带领他们走进古代文化的内涵,继承古人的智慧。五千年文化不是放在神台上供奉的。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我尝试利用网络给年轻人讲中华文化。我谈古籍、我谈古汉语,也谈两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华思想与文化。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是我们会去翻阅的古籍;老庄孔孟墨韩,我们都逐一去讨论;乐府、唐诗宋词、古代散文都是我们探索的文本。在众多名相的不断重复提出中,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数据,从而寻找文化的共同密码。

   这个课程称为“中文母语课堂”,贯彻我的母语教学观(语文不是教出来的);副题是“带您游走生命画廊”,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座让听众浏览五花八门的大千世界,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文化精髓(您不必背书,不必为考试发愁,只要静心聆听)。希望家长、老师和中学生每个星期天抽出时间参与,课程亦提供回看重播③。

注:

  世界数据图册

  Menurut Maszlee, kajian profil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yang dilakukan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pada 2005 mendapati rakyat Malaysia hanya membaca dua naskhah buku setahun.  Bagaimanapun katanya, angka itu meningkat kepada 15 naskhah pada tahun 2014 berdasarkan laporan kajian interim tabiat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namun masih rendah berbanding 40 judul buku setahun di negara maju.  Laporan PersatuanPustakawan Malaysia

  所有课程通过我们开辟的“法情学堂”慕课平台直播。一分钟学会使用方法:https://youtu.be/YG5v3mF4J_w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9/2020







 

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佛89】你是砍柴的

 “渐修顿悟”系列之89

25/09/2020



2020年9月20日星期日

【268】方言之辩

如果我是掌权者,我真的乐于成就方言大师的宏图壮志,让华社开办方言学校。精武粤语小学,尊孔潮语小学,培才琼语小学……嘿,百花齐放,各自为政,多好!

我也会放宽媒体,允许创立966闽南语电台,977福州语电台,实现民主自由。更进一步,我还要让电视台播报广西语新闻……对了,据说闽南语还有分支,该播报厦门语新闻,永春语新闻。反正一稿多读,成本低,盈利高,华社有钱会赞助。

可是,我不是掌权者。我只能是一个小小听众,听我一位精通粤语的印度朋友骂华社:“我大半辈子学华人的语言,上台演讲都不成问题,去到北京却还是语言不通!”

在职场,官员不断提醒我们,师范学院华文讲师严重断层,现有的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青黄不接啊!教华文的都难找,开放后不知如何?

我自命国语驾驭能力还行,语音也很八股(baku),但开会时我却常听不懂同事的发言,因为他们说吉兰丹话。

上小学之前,我们都说方言;去了学校,才学华语。印象中没有语言障碍。我们照样用方言交流,用华语思考。

上了中学,我们的国语考试成绩,往往比马来同学还要好,但他们口操的家乡话却远不是我们可以比的,他们说这是马来语。老师常强调知识语言,长大后我们才明白这个谷歌找不到的词语的意思。原来有些语言只作沟通用途,有些是登大雅之堂的。方言算不算语言,争论了千年,没有结论。

我所理解的是:方言就是地方话,自古就有。秦始皇只能“书同文”,不能强迫大家“说同语”。方言会被政治势力消灭吗?北方诗,南方辞,何以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而不仅限地方文学?李白杜甫说什么语我不懂,但我看懂他们的诗作。韵文不是讲究韵律吗?如果没有共同语,如何成经典?

鸠摩罗什为什么不像我的印度同事这样骂中国人?异族统治中原,为何会汉化?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什么又不断层?

比我聪明的您,肯定知道答案,并谅解我们为什么说“华语是我们的母语”。

注:

① 我曾经写过“何谓知识语言”一文,可参阅。

② 鸠摩罗什于公元384年被吕光带至凉州,拘留18年。期间他学会汉语,被迎到长安后,翻译了不少佛经,文句优美不但丰富了佛学词汇,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应用。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9/2020



2020年9月19日星期六

【佛88】菩萨心·菩萨行

 “渐修顿悟”系列之88

18/09/2020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267】敬悼陈玉康局绅

         2020年是黑色的。

华教斗士陆庭谕老师刚走不久,敢怒敢言的陈玉康局绅也走了。堪以告慰的是老人家都安享晚年。但想到他们一生的奋斗,还是不胜唏嘘,他们一心为公益的精神,是否会延续?

1991年我到关丹,便常听到大家谈JP(关丹人习惯这样称呼他),说他是彭亨州华教的守护者。初次谋面,老人家向我“炫耀”他的一个功绩,为某校挂上“礼义廉耻”四个大字,以提醒后世都要遵守教诲。他的兴奋,竟比成功安装自己的纪念牌匾还要大。

JP最大的贡献是发起“独中生保送计划”,协助小六毕业生到外州独中升学,为彭亨州成就了一所“没有校园的独中”

对于这个计划,已故何振森居士赞叹说:“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很叫人钦佩。他为了这计划,拿着黑色公事包到处向人要钱,而且一次就拿一万多令吉,为学生筹募六年的经费。我们经常募资办活动,知道个中的辛酸,他却甘之若饴,真是孺子牛。”

其实,JP还是这些保送生的保姆。他为这些学生物色学校,远至哥打巴鲁、班台,他也送学生过去。除了提供助学金,他还常到学校去探访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试问,有多少人会为了华教而如此栽培他人的孩子?

了解JP的用心,您就体会到他对关丹复办独中的殷切。关中后来被炒作为“变种独中”,JP一直都在苦苦捍卫。骂人是容易的,指责他人更是简单,看着键盘客诋毁JP,实在叫人扼腕。JP南上北下,为彭亨州学子的前途献力时,不知键盘客何在?

以前JP见到我,常会亲切说:“黄博士,我读了你在报章写的文章。很好,要多写。”我知道这是前辈的呵护和鼓励。所以当他被诋毁时,我也会握握他的手说:“JP加油,我们支持您!”华教这条路不好走,少点争执吵架,相互支持与勉励才有温度,激励我们继续努力。

陈玉康局绅走了,我只能说:JP,一路走好!谢谢您毕生的付出。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9/2020



【佛87】教师要如何实践佛法?

 “渐修顿悟”系列之87

11/09/2020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266】“我要当老师”说明会

近两年师范学院扩大招生,华小组却面对生源不足的窘境。这对华教是一记警钟。为此,好些华教团体主动出击,鼓励华青当老师,以缓和这困境。

董教总联合多个华教团体,年初成立了“我要当老师”工委会,希望通过具体工作,鼓励更多华裔子弟报读师范,以成为华小和中学的老师。可惜原本计划的多场巡回讲座,却因疫情而展延,错过了今年师范招生的时间。

雪隆董联会于这个周末复办“我要当老师”说明会,邀我给中学生演讲,鼓励他们当老师。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师范学院便曾面对过这样的困境,不过问题不是限于华校,而是所有学校。有一名主任很积极,建议办巡回讲座,到处宣说当老师的好处以招生。据他说,许多国家早就这样做,而且是学校各自想办法招生。这引起一些反对的声音。其中一名同道反应很激烈,他说:“如果你影响我的孩子当老师 ,我跟你没完!”

后来随着政府调整教师的福利,薪金不断提高,生源的问题暂得缓和。

事隔那么久,没想到死灰复燃,不过最大的问题似乎出在华校。我应邀重披战袍出外招生。我在想,要不要利诱学生?告诉他们工资不错,福利好,可以申请当亚航金卡会员?如果这样说,会不会影响日后的鸡蛋价格?

很感恩退休前还有机会跟年轻人分享当老师的好处。我是1991年入行,教过的学生从60后到00后都有。俗话说每隔10年就算一代人,若是如此,我可是“五代大父”了。若说“三岁一代”,我则是“十代大父”。不同时期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价值观肯定不同,学习态度也有差别。但异中也有同,偏偏我感受到的却是更多的“同”,那应该是人性,一种最为纯朴的初心。

当然不可能是每一个,但我的学生群中,大多数都热爱教育,毕业后一直维持教学的热情,敬业乐业地站稳岗位。有机会再相聚时,我总是乐于听他们分享教学的点滴,看着他们的初心不忘,热情不减,我甚感欣慰。

要吸引年轻人当老师,不当利诱,要不然会给学校添麻烦,也对社会不公。让他们对教师这行业有所期待,自愿入门才是正道吧?我想。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9/2020



2020年9月5日星期六

【佛86】以天下苍生为念

 “渐修顿悟”系列之86

04/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