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佛46】我们需要怎样的佛教教育?

前些时候,我在居士佛教论坛中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享了文德甲佛教会以阅读为主轴改革周日佛学班教学的案例。反馈出乎预料,引发我更深一层对佛教教育的思考。

当时一群来自印度的比丘听后,便发出邀请,希望我到印度去讲课。他们说当地的佛学班也面对很大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带。现代青少年不像以前,没有多少人愿意来佛学班;来了也留不住。

此外一位韩国的佛友说:“你说得很对,佛教一定要努力推广教育。韩国佛教之所以没落,是因为我们国内只有弘法,没有教育。”

看来佛教教育该怎么做是全球化的问题,并不只是我国佛教界面对的挑战而已。

教育与弘法,虽然都是宣扬佛教道理,但同中有异。弘法是直接把佛教道理说出来,一般上,受众心理上本来就有需求,所以是对症下药。教育可不是如此,特别是现代的教育,更不能再把对象当成是欢喜受教的。教师不但要主动出击,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听众受教,启发他们的自觉力,主动参与学习。

以前我一直不能同情星云大师说的“我们是佛教徒办学,不是办佛教大学”,总觉得既然是汇集佛教的资源,为什么不能通过大专教育提升教徒的佛学知识和素养?后来眼界逐渐放大,才体会大师的高瞻远瞩。佛教不能那么被动,只等需要的人来学习;佛教徒必须更积极融入社会,以佛教的情怀为社会服务,才能彰显佛教的价值。

要加强佛教徒的宗教情操,儿童佛学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大专学府一度盛行佛教,很多大专生都乐于接触佛法,但那是环境造成,是摆脱了应试教育后的一种内在需求。他们大多只是知性的探索,即使情感上认同,宗教情怀却不容易生起。毕业后,随着生活目标的转移,往往他们便放弃了。所以我们常听人说大专生学佛,会随着毕业而涅槃。

儿童时期的教育,却会让一个人饮水思源,对团体和组织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情,时刻想回报。这不是“行有余力”才为之的。佛团一定要重视儿童佛学班,让儿童自小有宗教意识。

现代生活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现在的儿童。我是佛学班长大的,深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当年的学生比较单纯,一本《佛学入门手册》都会读得津津有味。叫我们参加佛学考试,我们就应考,并以文凭为荣。佛学班除了传授佛学,也教学校科目,类似课后补习班,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佛学班就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随着补习愈发普及,周末还要学生上学般上课,无异胶柱鼓瑟,逼牛喝水。再说,五花八门的虚拟世界,诱惑力何其大,学生宁可呆在家里滑手机玩游戏,也不想花费时间到佛学班听教。因此,佛学班要更契合学生的心态,既要吸引他们,又要引领他们学习,走向一个更好的成长道路。

佛学班不但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处。佛学班提供的平台,该可以让教师做到正规教育所做不到的,这样才能吸引义务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持续腾出周末时间教佛学。能让学生在佛学班学到和学校不一样的东西,诱使他们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以换取更大的心灵满足。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对佛教产生感情,日后会以佛教的精神反馈社会。

 
“渐修顿悟”系列之46
29-11-2019

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

【225】有阅读,有成绩

我一向冷看待成绩放榜日,就算是我家的小孩儿,我也不会追问他们的成绩。可是今年的UPSR放榜,几位老师发来的成绩,却引起我的关注:

乡区学校的老师说:“参加读书会的学生27人,华文书写25个A,2个B;理解19个A,6个B,2个C。”城市学校的老师说:“37人参加读书会,书写24A,10B,3C;理解9A,24B,4C。”大都市的老师说:“我的48位阅读班的学生,41个书写得A,26个理解A。”

我感受到老师们的喜悦,更理解他们发成绩过来的原因。多年来,他们坚持带儿童阅读,只因坚信阅读才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不但可拓宽一个人的知识面,还可促进读者思考,往更深邃的人生探索。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自己去体会生活。

可是,这个理想若没有成绩支持,说出来总要少几分底气,要被冠于“理想派”、双脚不着地之“雅号”。因此,他们的推广阅读旅程充满荆棘,夹杂着重重的阻力:来自校方,来自家长,也来自社会。

毕竟阅读的效果不是短期可见的,现代人崇尚速成:补习、题海战术、作答技巧指导等,起着立竿见影之效。于是校方和社会趋之若鹜,联合打造了功利的教育生态,学校成了竞技场,学生成了各造比赛的棋子。

我常感叹:没有人否定健康很重要,但总得用正确的管道换取吧?比如坚持运动,摄取均衡营养,有正面思考的习惯,生活态度积极等;如果不信这一套,选择食用健康速成品,短期内或许见效,长期恐怕后患无穷。最近朋友圈发现一种酵素功效神奇,引用者都赞不绝口,纷纷求购;有人拿去化验,结果发现类固醇含量过高,服用后会压抑免疫系统,使身体对病菌的抵抗力降低。

教育何尝不也如此?不求学习能力,却只重视成绩,只要什么方法有效便采用,速成便捷样样行,我们如何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如何培养优秀的公民?

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说:“能做什么比学业成绩还重要”①,这是新加坡推动“终身学习”的主要概念。我们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教改主旋律,何尝不是异曲同工?我们不是追求分数,但学习能力强调孩子,分数肯定还是可以得到高分的。

注:
① 详细报道可看《天下杂志》的这篇报道: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809

《星洲日报·东海岸》24-11-2019

【佛45】法师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我常在讲座中询问:“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教师会被取代吗?”

“大数据”(Big Data)时代,凡重复性操作的都可以转换为数据,并让机器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后表现出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14年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围棋变化大,不像其他棋类可以通过寻找最佳棋步来下;游戏一盘约有150步,每一步又有约200种可选的下法,这意味着有太多需要解决的可能性。在过去,很难想象电脑可以“自主”下棋,并超越人类的棋艺。阿尔法围棋做到了!这个突破,提高了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长期面对的局限,将会发展为连续性的决策能力。

这项突破,也让人们意识到很多领域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尤其是那些经常性反复的工作,如电话接线员、收银员、快餐店員、保安人员、记账员、市场研究员等①。李开复比较乐观地说“教师”是“高枕无忧”的行业,但却也提出教师得把智能机器当成“老师的左膀右臂”,“学习如何运用AI作为工具,把AI视为帮助而非竞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力,不会被淘汰。

反之,若教师的教学是重复性的照本宣科,只图“按课程教完教材”,那么智能机器就要成为竞争对手,并对传统教师“取而代之”,到时恐怕很多人会选择像李世石般退役了。

简而言之,“教师会不会被取代”是不能一语概括,还得视我们立志要当怎样的老师。跟得上时代,懂得利用科技辅助,教师的能力将大大提升;若只是重复性的工作,则将要被取代。“法师”是不是也该如此看待?

且看一些关于“佛化机器人”的新闻报道:

2019年2月23日,日本京都高台寺向传媒展示智能机械观音Minder,他能模仿真人的表情及举止,包括合掌、张开双臂、张合嘴巴等动作,并在音乐衬托下以日语诵经。②

2017年,路透社报道日本的软银机器人 Pepper进入了一个新兴行业——丧葬。Pepper可以一边按照节奏敲击木鱼,一边从嘴里喃喃地发出祷告的经文,它的胸前挂着一个平板,上面的内容是诵读出来的经文,为往生者超度。③

2015年,北京龙泉寺研发“贤二机器僧”④。它的主体功能包括语音交互、视觉感知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和信众交流佛学知识。早前这个机器僧不过是以微信群为平台研发⑤,进而提升为“小和尚”,并立愿日后成为“得道高僧”。

我觉得前两者未必就是人工智能下的产品,一般机器人就可以操作有关事项。日本佛教界顾虑民众是否可以接受“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诵经,但我们也该反思现代丧葬仪式的主持人可真有感情?君不见现今丧礼,电子念佛器也广受欢迎,一样起着庄严仪式的作用?

贤二机器僧是真正懂人工智能的群众的发明。他们以万卷佛经为大数据,试图让贤二机器僧通过深度学习分析,以通晓佛法奥秘,给信众开解人心的秘密,解忧排惑。

出家人在教内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象征着佛教的兴衰。如果未来法师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对浩瀚如海的佛经做更好的梳理,对人们面对的种种困境做更有针对性的开解,我相信,法师的形象将进一步提升。反之,如果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宣讲三皈五戒、四谛八正道,自以为那就是“第一义”悉檀,却无法与实况对应,以自己的慧眼和智力为信众作“为人”和“对治”悉檀,那么我们相信智能机器人将轻易取而代之,宣讲佛法大意。

注:
① 李开复《哪些工作不会被AI取代》: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3931233
② 有关新闻报道(附视频):
https://news.mingpao.com/ins/%E5%9C%8B%E9%9A%9B/article/20190224/s00005/1550999338429/%E3%80%90%E7%9F%AD%E7%89%87%E3%80%91%E4%BA%AC%E9%83%BD%E9%AB%98%E5%8F%B0%E5%AF%BA%E6%8E%A8%E6%99%BA%E8%83%BD%E6%A9%9F%E6%A2%B0%E8%A7%80%E9%9F%B3-%E8%83%BD%E5%90%88%E6%8E%8C%E8%AA%A6%E7%B6%93
http://v.cctv.com/2019/08/14/VIDEwg28W2lBzgnkzRBNPS2e190814.shtml
③ 有关新闻报道:
https://www.roboticschina.com/news/201708251157.html
④ 相关报道:
https://chuansongme.com/n/1919805
⑤ 贤二公众微信号:xianerjiqiseng

“渐修顿悟”系列之45
22-11-2019

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224】教育要主动作为

有时我会想:我们何以受政治人物影响那么深?他们一个喷嚏,全城便要大伤风了!白鞋换黑鞋,讲了几个月还方兴未艾;统考认证,成了华社的主要争取议程;考不考试,化为教育主轴……这是正常的吗?

正规教育其实不过是教育的一环,真正的教育决定在生活,取决于家庭。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败,并不是学校教育(尤其分数和成绩)所决定的。成功的企业家,多少位曾是学校的尖子?成名的艺术家,又有哪几位考过前三名?成绩考得好的,就只能回到学校当老师。

我们早该反思教育的作为,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估。不会答题的学生,真的是智力比别人差吗?语文的障碍,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考试真考在重点上了?

深圳有老师让一年级学生创作故事。我们的老师听了,一定哗然!一年级?豆大的字都不认识,笔画笔顺还没有掌握,哪可能创作?于是,我们的教学始终重视执笔写字,三两年下来,学生的创意早被磨灭,炼成了考试精英。另一边厢,深圳学生却通过手机,用语音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如果真考量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就该以学生的成长为专注点;如果真关心孩子们的教育,我们就该化被动为主动,为他们打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非正规教育得以和正规教育并行发展,教育才取得平衡稳健。

直凉一批教师和家长明白这个道理,主动组织起来,拟设立图书馆。他们希望通过书香环境,普及亲子共读的理念,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童年。他们憧憬有了图书馆后,通过故事会、知识讲座、荐读活动,让大人及小孩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为了落实理想,他们今日办了一个“加油站小市集”,让大人和小孩发挥创意,展现各种活动,以筹募资金。募资是其次,出席人数和投入程度,无疑给发起人打了强心针。活动还得到扶轮社赞助的共享书箱。这是该社自林明华小创设书箱以来的第12个书箱,为乡区带来更多的好书。直凉区州议员梁耀雯也受邀出席,在致辞时侃侃而谈地方阅读计划,可见当官的也深知民间的教育活动。

祝愿直凉的社区阅读计划早日落实,主动出击取得成果。

《星洲日报·东海岸》17/11/2019

2019年11月16日星期六

【佛44】发言岂能不谨慎?

一位教内朋友在中大事件发生后,即发帖谴责香港警方,并给学生加油打气。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于是联系他私聊。

他给我两大理由:一是神圣学府不容被侵犯,二是脸书不过是记录个人感想的地方,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针对前者,我的看法是:香港民众的诉求已经复杂化,本来师出有名的社会运动已经转化为频仍的暴力和破坏,我们这些“局外人”还要鼓动他们继续,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资讯的发达让我们眼花缭乱,身为佛弟子,学习应用智慧去辨真伪,不是比急着表态要好?

大陆朋友干国祥老师今天发了一篇文章,发人深省。他问:“我支持谁?仿佛这件事的错对取决于网民的投票,但这不是在用投票决定真理”,又说“一触犯自己的‘自由意志’,就觉得对方一定是邪恶与谬误,反抗就一定是真理。”打人是错,用暴力是错,侵犯学府也是错,这些是妇孺皆知的。肯定这些“错”就理直气壮,不问缘由便判执法者“死刑”,这是佛教倡导的智慧吗?

对于群众力量,干老师说:“这种力量掌握在善良手里,它便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力量;这种力量掌握在邪恶手里,它便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力量。”可不是吗?人脑的操作,很容易受情绪影响。一般人是如此,学佛后还要这样?情绪牵动时,不是该先默念佛法僧,让情绪稍作沉淀,以发掘隐藏在背后的理智来处事?

“你可以说香港大学生没问题,也可以说香港大学生问题太大了。”干老师因此说:“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这个问题的答案绝然相反。”所以他主张这是“立场的真理,不是科学的真理”。“偶然投身于这些运动之间,也别太高估自己的理性与正义性,除非你洞察了自己,洞察了人性,否则很可能就是被卷入了浪漫,还自以为曾经为了独立、自由、正义而奋不顾身。”我们尤其担心的是,“奋不顾身”的“伪正义”,往往又会牵动他人,让他人跟着我们犯错造恶业,这肯定不是佛说的智慧。

至于后者,我亦难以苟同。我们不再是童子,可以无忌发言。我们的言行,虽不至于成为表率,但却不能低估它可能造成的影响。网络垃圾言论太多,我们该“环保”,不要再加重网络的负担,岂能用“我的话语会造成什么影响,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来辩护?

某次听电台深夜的辅导call-in节目,我的情绪也受影响。上节目的是著名辅导老师,电话另一头是一名妇女,在投诉丈夫有多坏。不管妇女说什么,辅导员都以“是的,他这样很不对”来回应。我很惊讶,辅导员难道不知每个人在说话时,必先预设好对自己有利的话语?若得到肯定,岂不助长她的气焰,更有理由再闹下去?解铃不是尚需系铃人吗?

再说:一些行家不用脸书,就是因为脸书没有隐私,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引用。就算是同温层的“朋友”,也难保他们不受我们的言论影响。有一次一名佛教领袖信口批评UPSR考试,我的情绪让我忍不住调侃他,他辩解:“我不过随口说说,是我对自己的想法的一个记录,你紧张什么?”可是,他忘记他是兼职老师,也有他的学生。我看看跟着起哄的名字,便联系好几人私聊。果不其然,他们都爱师心切,把我视为共同敌人,害我得花上不少时间开解他们。

我们发愿学佛,就该努力在生活中贯彻智慧与慈悲。我们还是凡夫身,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要更加严格。还没有说出口的话,要三思,谨慎发言;说过的话,就要负起全责,如果有错道歉收回是必要的。愿不忘此心念学习!

“渐修顿悟”系列之44
15/11/2019

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

【223】别开生面的毕业礼

上周六(2/11/2019),我应胡億晶老师的邀请,到霹雳州冷甲华侨小学参加了六年级学生的“点亮课堂的一束光”分享会。这活动其实是展示胡老师三年来带这班学生阅读过程中制作的成品。师生参加了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办的班级读书会①,三个月读一本儿童文学名著,至今读了十一本。

学生展示的有初读时的成品。例如他们摘录书中精彩的句子,写在自制的书签或小饰物上;有时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书中的人物;有时制作精彩语录本,保存书中感动自己的句子,并排版配图;有时制作流程图,把故事情节勾画出来。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制作的成品也越复杂、越精彩。例如第三期读《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学生如八仙过海,各自制作阅读记录,按内容自选课题,自选材料书写。例如一位学生编订的目次是:内容思维图,故事简介,我比较喜欢哪一个家庭,人需要安静角吗,我的读后感等。

这里头有老师的方法指引,有学生的配合与再创作。这样的阅读记录,远甚于每周被规定书写的读书报告(NILAM)。不过,胡老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浅层阅读,她还会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学生可能会写一封信给作者或书中的人物,把自己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内容有安慰、劝勉、鼓励、谴责、询问等等,都是他们感受故事后的反应。他们有时进行话剧表演,并在表演后书写报告,例如报道导演的工作、演出时犯的错误、对不起我的组员、我们用的道具等。

他们也会制作书腰,用三言两语推介书本,夹在书本封面。他们也会给书中人物的好坏分等级,并详细写明原因。他们甚至延伸到讨论社会议题如:如何防止家暴?家庭里不能有太多负能量!我喜欢/不喜欢学校的五大原因等。

观展的家长都很受感动②。他们不但聆听了学生充满自信的讲说,还见证他们成长的来时路。他们是怎样展开阅读,是如何从阅读中受益,过程中他们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等等,在这场分享会中一一展示③。

相对于一般在衣著和形式上下功夫的毕业礼,这岂不是来得更具意义?

注:
① 有关读书会的报道,可以参看以下链接:
http://faqing.org/forum/viewforum.php?f=94
② 例如有一名家长说:“记得孩子开始读第一本儿童文学书时,他是多么地不情愿,次次都哭喪着脸向我投诉……三年之后的今天,孩子亲口对我说:妈,我心里非常感谢老师教我华文,让我爱上了阅读并明白如何去读好一本书。在点亮课堂的一束光分享会上,看到了孩子们展示他们三年来的作品时,我深感欣慰也很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感恩老师辛勤的培育,给孩子们播种知识,让孩子们在童年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一幕。”
③ 一名学生说:“我们6K班遇到了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她特别在哪里?她就是特别在她不只是阅读,她还悦读。她把阅读与读书会这两件看似平淡的事织成了美丽的梦,传授给了我们。” 字里行间看到孩子们从读书会中得到的启发和成长。
《星洲日报·东海岸》10/11/2019

【佛43】我对三宝的一些想法

“渐修顿悟”系列之43
08/11/2019

2019年11月4日星期一

【222】从南京家长疯了说起

中国网民近日疯传《南京家长已疯》一文①。这是指向官方展开的减负行动的批判。

网文指官方:先是各种“不许”——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接着是抵制各种作业本;最后还减少课时,下午3点就放学回家②。作者调侃说:“照这个趋势,南京市民的下一代有望成为率先进入世外桃源的第一批山顶洞人。”

结论是“家长面临这一浪接一浪的素质教育改革,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已经高兴得走火入魔。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素质教育培养出学渣?讽刺意味何其重。文章批判“快乐教育”道:“今天你闹着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为了你而降低难度吗?还是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并直呼“砍掉作业,取消考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负责任,也并不制造快乐。”

看到这里,您是否感觉也在说着我们?这里推动的快乐学习、减负政策,迎来的也不是喝彩,而是更多负面的评价。

细究事件的前因后果,恐怕还是我们的教育生态使然。社会早已习惯精英式的教育,你教出5A,我就培养出8A人才;真要改变,恐怕不是官方的几条减负政策就做得到。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不以有效的替代方案改变大众的教育观念,民间对官方的政策改变若不是敷衍应对,便是静观其变,始终提不起热情。

教育观念改变不像电脑系统重置那么简单,它与正施行的教学模式、方法、目标,还有评估成绩的体制,乃至教师和家长的心态、职场整体环境等问题息息相关。如果废除低年级考试,却不知高年级怎么做;如果谈减压,却没有学习方向的新导向,再好的新政策恐怕最终也沦为口号。

只有体制的真实变化,大众的教育观才会逐渐调整过来。我们或许也该从南京的事件吸取教训,加强官方的改革力度和面向,做更周详的通盘计划,不但推行新政策,也加强像相关利益者(stake holders)讲解说明,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协助,群众一心,力求改变。

注:
① “格十三”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p-6vjR60JrbcMGND_07rLA
② 据悉,最新引发争议的是与江苏省并列的教育重镇浙江省教育厅的指示:“10月28日,浙江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网信办等14部门联合起草《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定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星洲日报·东海岸》03/11/2019

【佛42】粒粒皆辛苦

初入佛门者,必然有他特定的因缘,比如看到某些特别的行为而感动。

想当年,我们办儿童佛学生活营,影响最大的是饭桌礼仪。饭前供养,吃饭不挑食,饭菜吃完,饭后清洗餐具……这些都给孩子们留下印象,回家后也会实践一段时间,感动家人,还真符合“生活”营的目的。

其中,最有意义的应该是“把饭菜吃完”这一条。这是一种“惜福”的表现,值得提倡。

自从我接触佛教后,发现这是很多佛子坚守的生活规则。尤其是在外头吃饭,同桌的一定相互提醒:要惜福,要光盘。大伙儿必定这么做。

不过,也有例外。我的一位学姐,一向也是这样坚持,后来遇到一位能说善道的法律系学生,总会挑出一些问题。例如他问:把饭菜都吃完,固然是不浪费的行为;但是,若不吃完,也不见得是浪费,我们可以留给动物吃。都吃完,它们吃什么?我是觉得似是而非,很容易反驳,但是学姐却为之倾倒,最后还嫁了给他,现今仍过着幸福的日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也多了,发现这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惜福”的确是好行为,但也不要因要惜福而与自己过不去。某次我们一伙人一起吃饭,座中年红老师说了个笑话:“今天幸好黄博士的儿子不在。我很怕和他一起吃饭,他会说‘粒粒皆辛苦’。如果他在,我现在再吃,可就真是‘粒粒皆辛苦’了!”

老师说的是学智。自小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尤其是学智,很会背古诗,还会学以致用。某次我到昔加末演讲,午餐时,学智和老师们同桌吃饭,饭粒掉在桌面上,他捡起来吃,同桌的老师好意劝阻,他回应:“粒粒皆辛苦。”结果引起一众哗然,纷纷赞叹,因为那年他才四岁。年红老师常听学智背古诗,相信也曾在饭桌听过学智说“粒粒皆辛苦”。

年老的一个标志就是——吃得饱了。这是我近年的体会。年轻时,胃还真是个无底洞,吃多少都不成问题。所以在“惜福”的前提下,我总是有办法帮同桌的伙伴把饭菜吃完。现在不行了,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尴尬。

我不反对“惜福”,反之非常支持。但我更加重视随缘自在,相机行事,一切都要按照主客观情况衡量,不要执着于教条。

“渐修顿悟”系列之42
01/1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