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佛71】给学生介绍二大师

线上佛学课准备讲解《三宝歌》,先介绍填词和作曲人。

维基百科介绍《三宝歌》提供了一个线索:林培安早在1992年第5期《法音》发表过一篇文章——弘一法师与《三宝歌》①。林文质疑两个通俗的说法:创作时间当不会是1930年,且也未必是“先选定曲谱,再由太虚大师依照曲谱作歌词”。印顺法师编订的《太虚大师年谱》引用林子青的《弘一大师年谱》在1929年12月有那么一段记载:“(太虚)大师作三宝歌。时弘一住南寺,为之作谱。其歌曲颇为流行。”②

《三宝歌》作于1929还是1930年?是先有曲还是先有词?这是个饶有趣味的学术话题,容后再议。我们先关注活跃于同个年代的这两位大师。

弘一法师(1880-1942)较太虚大师(1890-1947)年长,都生活在20世纪初叶,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感受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没落,也经历过民国初年的改革激情。当年革命团体的崛起和努力,八国联军的耻辱,知识青年的出走,新文化运动的变革传统,激进的五四运动,国共内战……耳濡目染下,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不小的冲击。

“乱世出英雄”,这时各个领域都冒出了杰出的领袖。二大师是属于佛教的改革先锋。和世俗的改革一样,有破有立;改革总得有人破旧,也总得有人把旧的重振,昭示传统的价值。虚大师是破旧的前进着,弘公则振兴佛教律学。

佛教圈里若说也有“革命”,那就是虚大师所领导。他主张“教理、僧制、寺产”三大革命,涉及佛教的思想、组织制度和经济发展。虚大师致力倡导人间化的佛教,兴学办校,建设现代僧伽制度,努力阐释中国佛教使之与世界接轨,乃至费了不少心思建立全国性的佛教组织、创办佛教报刊等,都是在贯彻他的“三大革命”的宗旨。

虚大师重视教界革新运动,以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佛教免于被时代所淘汰,可谓是用心良苦。若非虚大师的登高疾呼,佛教的兴革步伐说不定还要推迟几十年。但从事改革的人,面对的压力也相对大的,既要和利益单位对着干,还要承受种种的讥讽与诋毁。1937年虚大师写的《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努力。他说:

“我失败弱点的由来,出于个人的性情气质固多,而由境遇使然亦非少。例如第一期以偶然而燃起了佛教革命热情,第二期以偶然而开了讲学办学的风气,第三期以偶然而组织主导过中国佛教会,大抵皆出于偶然幸致,未经过熟谋深虑,劳力苦行,所以往往出于随缘应付的态度,轻易散漫,不能坚牢强毅,抱持固执。”

虽然他公开表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思想,却因他而不断开枝散叶,虽还不至于百花齐放,但至今还是花圃处处,蔚为奇观。圣严法师说:“太虚大师是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光荣伟大而崇高的失败者;他的精神是成功的,他的事业是失败的——这是我对太虚大师的结论。”③

弘公与虚大师不一样。他出身望族,父亲是盐商,也是银行家。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他还是受过良好的教育,负笈日本。这样的背景,使一代才子而后转为宗教家的高僧,为人津津乐道。可是,走入佛门的弘一大师,却是甘守枯寂,精研律典,广布佛法,并身体力行,所以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今天针对弘一大师的论述,大多还是他在俗家名为“李叔同”的风流韵事,毕竟李叔同年轻时实在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

二大师的交流记载不多。1927年弘公在杭州闭关期间,曾写信给蔡元培,主张佛教改革,整顿僧众,以解决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并力荐太虚大师“英年有为,胆识过人”,且“久负改革僧制之弘愿”,特别“富于新思想”,是“最为适当”之人选,有利于“尽力提倡新派(即人间佛教)”。

二大师合作《三宝歌》后,虚大师还特别作偈相赠:“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静,菩提之因。”弘一大师60岁生日,虚大师又重书此偈相赠。这是两大师惺惺相惜的见证。

弘一大师出家后,不再以他的才华现世。虽然他没有坚持出家时“封笔”的意愿④,但他重执毛笔,给我们写的却都是佛言慧语、洗尘脱俗。弘一大师出家后,流传了很多他的严谨生活,坚守戒律。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其时佛教戒律松弛、毗尼不净、教界价值失范,他不但重视出家戒律,也兼顾在家律仪,编订《南山律在家居士备览略篇》等。虚大师给予弘公斯举很高的评价:“弘一律师在中国僧伽中可说是持戒第一;其道德与品格为全国无论识者不识者一致钦仰,为现代中国僧伽之模范者,这是我们表示不胜欢迎的。”⑤

两位大师虽然走着不同的路线,但是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振兴佛教而努力。《三宝歌》最为珍贵的是,这是两大师给我们留下的合作成果,耐人寻味。

注:
① 有兴趣阅读此文的可以下载:
https://www.dropbox.com/s/9w49vj87xf4f9t9/%E5%BC%98%E4%B8%80%E6%B3%95%E5%B8%88%E4%B8%8E_%E4%B8%89%E5%AE%9D%E6%AD%8C_%E6%9E%97%E5%9F%B9%E5%AE%89.pdf?dl=0
②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修订一版),页301
③ 圣严法师《太虚大师评传》刊于1963年《海潮音》四十六卷三及五月号.
http://bodhi.takungpao.com/sspt/sramana/2015-04/2972011.html
④ 弘一法师决定出家后,把他俗家所有的东西都分别赠送给师友。其中笔砚送了给书法家周承德等。丰子恺的回忆录也写了最后见老师的情况。详见陈戎《李叔同:圆月天心》,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页135-136.
⑤ 转引自陈星《李叔同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页89.

“渐修顿悟”系列之71
22/05/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