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童话故事:
动物农庄换了新领袖,他是个素食者。他对跟班羊说:“我决定在农庄里推行全素食。为了表示民主,明天开始你们去收集数据,问一问谁支持素食。”
10天后,数据显示,90%的受访者支持农庄内全素食。猫狗很不服,但却又无可奈何。只有跟班羊知道,因为他们受到指示,只访问牛羊,牛羊占农庄居民的70%。
以上虽是童话,却反映了事实。我们常常就是在数字上迷失,因为收集数据的人往往会按他的构想去收集有利他的数据,所公布的数字,却让大多数人误以为是事实,对某种情况做了定论。
报载:“教总进行的华小推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学校的教师认为,修订后的一年级课本,包括华文、马来文、数学及科学都不符合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学习。调查显示,除了英文科,上述的课本内容过于深奥。”①
这个调查数据说明什么?大多数人会根据所公布的数字下定论:新课本太深奥。然后,还可以进一步下结论说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了数字支持,论述者讲述时可以说得更大声。
极少数人会质疑数字而问:调查对象有多少人?如何选择调查对象?“半数学校的教师”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以学校为调查单位?若然,要多少位教师才能代表一所学校?如果要论证“难易”,该用什么来衡量,只凭受访教师的看法够吗?有没有采用三角检测法?
这些都是进行定量研究时该注意的事项,只有搞学术的人懂,一般人不管,他们只听报告、只看数字。
数字可靠吗?相传马大曾有一名校长不被续聘的原因是:“马大在2004年排名第89名、2006年跌至第192名、第二年又跌出前二百名。”②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将是一个笑话。
我们该关心的是有关大学排名是谁做的?他们是根据什么来排名?可比性是如何建立?2004年的这份报告是由英国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发布,目的是要提高英国大学的排名,以便和美国大学争一长短。其结果是牛津和剑桥大学排在第5和6位,超越耶鲁和史坦弗大学。当时的舆论就针对其评估标准提出异议,其中最引人诟病的是占50%比重的校誉。这是由伦敦调研公司定向发问卷让人选是否知道这大学,1300份调查卷,还是定向发的。这是做不了准的。第二年,THE的调查将这项目下降到40%。简而言之,如果不仔细看调查的方法,以及方法的调整,只迷信数字是不可靠的。
《星洲日报·东海岸》23/12/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