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星期六

【271】强行灌输的价值观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王玲写了一篇《小狐狸卖空气》的童话故事,被出版社收录在一年级语文课本。我国也曾收录在三年级的华文课本

故事大意是小狐狸离开家乡到城里玩儿。城里的空气太污浊,让他生病了。医生劝他要多呼吸新鲜空气。于是他回到翡翠山谷,家乡的新鲜空气让他一下便复原了。推己及人,他把新鲜空气带到城里去,治好了熊奶奶的哮喘,也让河马先生、兔宝宝健康了。小狐狸因此开了新鲜空气店,门庭若市,连市长也来了。小狐狸的一句“把翡翠山谷搬来”让市长得到启示,把城市变成了森林公园。小狐狸不必再卖空气,他的店改卖玩具,成了儿童乐园。

大陆的课文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只是长文缩短。改写的是高手,加入了一些儿童文学的重要元素。例如小狐狸回到家乡,看到的是“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最后在市长的带动下,城里也有“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这样的重复,给小读者留下印象,也方便引发思考。

我们的课文也改写。最后一段说小狐狸卖空气,赚了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有了钱,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植树运动,净化了城市。

对读这两个文本很有意思。中国的是一贯的社会主义,人民性很强;我们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色,自己要先上了岸才好助人。

教科书的影响很大,孩子的思想往往就建基于此,加上授课老师的推波助长,便形成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观。我对这点是持反对意见的。我始终相信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让儿童在广泛的阅读中自己去建立价值观,而不是把成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代替了他们的思考。

  像上述的改写,大部分教师都看不出问题。“先上岸才助人”(已达达人)本就是我们的常态思想。有了常态,其他的就变态了。有这样的思想,就难怪社会的志工难找到年轻人;好人好事都由大老板来担当了。社会醒觉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该承担的吗?

  又如教科书经常强调父母不该只顾工作,一定要多陪孩子。只有家长多陪伴的子女才幸福。我们可曾想过有很多孩子不是那么幸运,父母是真为了生活而奔波,教科书的价值会不会让子女感觉自己不幸福?乃至被迫要存钱买父母的时间陪伴?

   注:

① 原文:小狐狸卖空气

② 课文收录在人教版(2001)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8课。 

③ 见小学三年级华文课本(2012)第12单元,马来亚文化。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0/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