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39] 你快乐吗?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还可以作这样主观的认识:

惠子所问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代表着一种“你不是他,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的心态。有人将这种心态说成是西方的不可知论了。不可知论指的是对于上帝或物质以外的任何事物是否存在,认为是不可能知道的。这里说的则是对于他人的思想和感受,是不可能知道。这种想法恐怕深为时下一些年轻人所欢迎。歌曲不是高唱“你不是我怎知我痛”么?从不知他而延伸到不知我,表面上看似乎是庄子说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了。于是他们常常带有心结,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理解他,自己仿佛就是最可怜的那一个。

事实上却不然,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不过是顺着惠子的语气说话。他还是坚信自己是知道鱼是快乐的。当然,这种想法也可以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在那些自视过高的人尤其明显。自视过高的人总以为自己很了解他人,对于他人的想法总爱主观的臆断,然后还摆着一副“你就是这样”的心态。教师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学生恐怕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学生一切的想法都要被否决掉,个人兴趣恐怕也要被扼杀了。

其实,庄子最后的那番辩白是重要的,他反驳惠子说“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说明惠子在发问时,其实已经同意庄子在判断鱼儿快乐时,庄子本人的确是快乐的。知道了还要问,就是故意找砸,多此一举。

我们的感受本来就是主观的,外在的事物与环境未必如此。所以梁启超先生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心情好的时候,看花看草,看虫看鱼,都会觉得美;相反的,一个人的心情不好,同样的事物却要被糟蹋了。就因为人看事物都靠主观的情感,我们才会看到不同的世界。艺术家特别推崇这种主观的投射,认为创作因此才会百花齐放,艺术才会绚丽丰富。教育何妨不也如此?我们不但要培养下一代有双会看东西、容易感受世情的眼睛,还要学会尊重他们的看法。否决他们的想法只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写到这里,想到一位大文豪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发生火患时沉睡,如果你没有把握把他就出去,就不要叫醒他,不然只会让他更加痛苦。我有点茫然,真是如此么?也许是他本身的经历让他有这种想法。我们却不一定要这么想,因为我们并非是救世主,唤起他人的醒觉是一回事,找到出路又是一回事。所以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并不包括那种沉睡浑噩的感受。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9/03/2008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