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295】冯妇的故事

孟子说:“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尽心下》)

由于古书没有标点,这段话在理解上引起不少争议。

赵岐注释说:“卒,后也。善士者,以善搏虎有勇名也,故进以为士。之于野外复见逐虎者。”赵岐的意思是冯妇成为“善士”的原因是“善搏虎”,后来在野外看见追逐老虎的人因为老虎发怒而不敢趋前,结果冯妇“耻不如前,见虎,走而迎之,攘臂下车,欲复搏之……”

根据赵岐的注,这句话标点作:“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朱熹的注释与赵岐的断句相同,即“卒为善士”为一句,“则之野”为一句。不过朱熹与赵岐的对“善士”的表述略有不同。朱熹认为搏虎不是善行,冯妇“后能改行为善”,成为“善士”,然而“再作冯妇”就要被“笑”,是“笑其不知止也”。

焦循却有另一番解释,他认为冯妇本是无赖不善之人,后“改而为善”。他说:“有勇名而进以为士,如称勇士是也,本称勇士,改而为善,乃为善士也。”所以他主张“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的断句法,认为冯妇改为善人后,成为士人表扬(则)的对象。阎若璩则引《周书》的“则至于丰”说明“则”有“走”的意思,也就是:“则之野”是“来到野外”的意思。

杨慎的主张和焦循一样,他说:“前‘士则之’,后‘为士者笑之’,文义相属,而于章旨亦合,特难与迂滞者语耳。”(《升菴集》)

赵岐、朱熹是“权威”注家,影响很大;但焦循的主张却为后世所认同。例如鲁迅便说:“这‘笑’他的士,就是先‘则’他的士,要不然,‘其为士’,就太鹘突了。”(《点句的难》)

说冯妇因善搏虎而成为善士,是比较牵强的,所以我认同冯妇不做搏虎之事改行为善,才被士则之。后句的“其为士者笑之”是很好的一个支持点,因为得到士者称赞的冯妇,在野外因看不惯逐虎者的窝囊而又作搏虎之事,必然引起士者态度的转变。所以“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断句比较合理。但焦循说什么冯妇原是无赖之类的,则没有根据。

冯妇的故事一直流传,后世有刘伯温自创一则寓言说:“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并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寤。(《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刘伯温这个寓言明显源自《孟子》,让冯妇复活了。但是他写的恐怕是子虚乌有的。故事内容只是要说明一字之差,往往也要闹出人命!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4/07/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