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不妨考虑接受国际汉语教学

某日报日前刊载一篇谢某的大作<华裔子弟何故不考华文>,在网络社交网站疯传,赢得不少共鸣。

文章把中学生不考华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统一考试。作者认为不论是小六的评估考试,乃至到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考试,题目都太难了。出题的“华文高人”在刻意刁难考生,把题目出得太“有水准”。

事实上,这样的论调并不新鲜。早在2011年,时任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局主任的王鸿财便指出:“多年来导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华文科A+比率出奇低的幕后黑手是考试局华文组。”他说考试局华文组出的试题,其难度往往超越一般中五生的华文程度,这明显是在刁难考生。他也表示曾与多个华教组织向当局反映,可是考试局华文组始终坚持要保持“国际水准”,不愿妥协。王鸿财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考试局需了解大马的华文水准与中国不同也无法相比”,因为华裔学生要学习三大语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华文的时间,考题太高水平对学生很不公平。

王鸿财也呼吁考试局的官员应该确保“试卷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范围及生活经验,再依据50-30-20的难易比率,使考试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程度”。他也提醒有关负责人“必须清楚明白,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及观念,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学华文教育的发展”。王君所言甚是。众所周知,如果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华文科的人数减少,将直接冲击师范学院的华文组学生来源;如果师范学院华文组培训的学生人数骤减,华小的华文教师也将减少。这一层层的利害关系,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华裔学习母语的机会。

王鸿财不在教育界服务,但对华文教育的关注却不下于一般华教人士,叫人赞赏。但是,他振聋发聩的言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三年后,还有人重新弹回旧调,同样唤起众多关心华教的人士支持。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回应依然是“风过疏竹,风过不留声”的。

考试局的华文科官员不妥协,应该是考量华文在中小学都是“母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这造成他们的看法和民间有段距离。笔者在想,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保学生在会考中可以考到特优成绩,我们是否该放弃把华文当成“母语”来学习,顺应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接受“国际汉语”?

“国际汉语”,之前称为“对外汉语”。这是中国鹊起成为世界强国后创建的一个名堂:他们为了普及中文的学习,特地设立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和孔子学院,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我们既然强调“国际水平”,为何不索性接受“国际汉语”,以便和国际发展接轨?

笔者有幸出席过一项由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主办的“汉语教学培训课程”,与东盟各国的代表一同聆听主办国印尼给我们上“国际汉语”课。我豁然发现,我们的汉语水平是远远超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我想这是因为马来西亚华裔一直坚持把汉语当成母语来学习使然。其实,这不但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区域”情。东南亚诸国的华裔人数还会少?为什么他们都可以接受学习各自的“国语”,把汉语当成“外语”或“第二语言”来学习,马来西亚华裔却不行?考试题目太难,成绩无法考获特优,学生在功利驱使下不再报考华文,这是自我毁灭学习母语的做法,最终两头不到岸。

如果我们接受把华语当成第二语言来学习,其利可见,一切的争议也可以平息。

首先是有利于官方协调华文教育事务。根据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林家光去年公布的数据,巫统保送了6000名学生到华留学。可见巫统区域领导恫言关闭华小的建议,只是不知中央的策略。巫统不会打压马来西亚人学习华语,相反的,他们非常重视,所以保送学生到中国留学,接受“零起点”的国际汉语培训。可是,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却只能到国小或技术学校教学,大有大材小用之嫌。华文作为一个语文科,在我国却一分为二,有“华小华语”和“国小华语”,前者是母语教学,后者是第二语教学。这么一来,不管是师资的调派,课程的编写,都给当局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统一为“国际汉语”,既符合国际趋势,又符合国情,岂不皆大欢喜?

再者是教学问题。我国华小华文课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采用西方教导外语的模式:先注重词汇的积累,再到学习句子的架构,最后才谈得上语言的沟通与交际。因此,我们的教材的编写是先有字汇表,再依据字汇表编写课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课文中的亮点,尽可能让学生学习“阅读优美词句”,以收“美文欣赏”的效果。现今新课程的推行下所采用的教材,往往太长,程度也太高,老师往往有不知头绪,无从下手之感。这将不利于华小华文的发展。

如果采用“国际汉语”教材,这种窘境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国际汉语”教材有篇课文是这样写的:“秋天了,天气凉了,山上的树叶都红了。西蒙他们打算今天去香山看红叶,可是真不巧,天阴了,要下雨了,他下星期就要回国了。”课文简短精炼,词句优美,句句押韵,教师教学容易把握重点。教师可以先教诸如秋天、天气、树叶、香山、不巧、阴、下雨等词语的形、音、义,让学生“掌握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继而再让他们学习造句,以便学会应用词语,达到“认、读、写、用”四会,完成语文作为工具学习的任务。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的亮点,欣赏诸如“秋天了,天气凉了”,“天阴了,要下雨了”等句子,再进一步去提炼文章隐藏的价值观——回国后留下的缺憾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凡事都应及时和趁早去做。

接受“国际汉语”教学的第三个好处,当然是要解决试题太难的问题。以上文为例,根据“国际汉语”的测试水平,可以考学生“句子中树叶都红了的‘红’字,是属于什么词?”考生用心学习便可以准确作答,答案也没有争议。再从“理解”的角度看,问学生“为什么西蒙他们去不成香山看红叶?”答案也不会有争议,已经把握“国际汉语”基本语法的学生肯定可以作答。比起现今的刁钻问题,徒会难倒学生,让他们对母语心生恐惧,厌学而放弃好得多。

如果华语统一为“国际汉语”,华裔生在学习上也占尽优势。到时候在国家级的会考中,华裔生的华文成绩必然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这么一来,考生有成就感,家长脸上光荣,华小和国民型学校也要沾光。

这样多赢的局面,我们为什么要抗拒?放弃母语学习模式,接受国际汉语教学吧!

10 条评论:

  1. 这是一篇日报不刊登,连网络媒体也不刊登的文章!

    回复删除
  2. 2014年5月,你曾在报章上发表一篇走近古人《大家学汉语》,而今却又出现背道而驰的这篇文章。其实,你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回复删除
  3. 当真,这不是骇客的杰作,是我本人写的。听其言,观其行,看看一个人在做些什么,才来揣摩他的立场。有一种修辞叫“反语”,就是人们常说的"讲反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反语和双关的区别在于,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闻一多的《死水》就是当中的代表作。您喊改革,发散正能量,却看不到作用时,不如就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会变出个什么模样!

    回复删除
  4. 明白您的用意,小妹也尝试用过这样的手法。但写得有点迂回,不知情或不认识您的人,会以为真的是那样。尤其是像您这种男神,都不知“迷”了多少人……前阵子才知道论坛有“钓鱼”和“炸鱼场”这种技术,见识到了,呵呵

    回复删除
  5. 博士好。一开始,我就被文章的题目“国际汉语”所吸引。去年,我在构思行动研究时,曾想过研究识字教学。在网上找资料时,才发现识字教学只是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只是后来看了郭史光宏老师在培育华小的公开课后,恍然大悟。现今进行的教学应该是母语教学,不应该再单独进行识字教学。可是博士的文章却让我昏了头,怎么会建议国际教学呢?看了文章下面的解释后,才发现是反语的手段。我豁然开朗,至少证明我的观念还是正确的。

    回复删除
  6. 对于立场不坚定的华裔可能就被这番反语影响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