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

【47】词语的解释

四年级课本收录了一篇推理文章,叫“聪明的化妆师”。故事说一个甫从监狱逃出来的匪徒闯入名化妆师的家,强迫化妆师帮他化妆成另一模样,以便他逃亡。化妆师灵机一动,把他化妆成报章上的通缉犯。结果逃犯很快就被警方抓了。警方抓通缉犯,结果变成抓到逃犯。有此神奇的化妆术的,全城只有一人。警方于是赶到化妆师家里查看,解救了被绑的化妆师。聪明的化妆师不但救了自己,还给警方立了一个大功。

课文写得很好,学生甚感兴趣,教师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文字和叙事的奥妙。

警方找上门后,对化妆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只是那愚蠢的家伙,无论如何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化了妆,还是会被我们逮捕。”我的学生抓紧这个关键句,把和课文题目“聪明”相对的词语“愚蠢”作了对比,从中引导学生看课文两个主角的不同遭遇。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匪徒真的愚蠢”吗?

这样的思路很好。比起其他直接判断匪徒是愚蠢的,要高明得多。因为课文中的匪徒其实聪明得很,他逃狱后直闯名化妆师家求助,要化妆师帮他变妆,捆绑化妆师,在她家里吃饱后才逃离……在在都显示他是有谋略的。

可是,我觉得教师有必要进一步解释“愚蠢”一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课文中的词语解释和一般教学的词语解释是不一样的。平时的词语解释,一般是参考词典中的“基础义”,给予学生讲解;课文用的词语不同,那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所以老师在解释课文中的词语时,要讲解的是“语境义”。像课文中的“愚蠢”一词,出自警官的口中,绝对不是“笨”的意思,而是“倒霉”。

语境的不同,词义便有不同的诠释。就像恩爱夫妻,彼此间的称呼,有时候正好是贬义词那样,不能够据词定义,而该是望“环境”生义。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是有差异的,教学中不可不辨。

《星洲日报·东海岸》20/6/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