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276】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旧课程(KBSR)纲要列出一个课堂教学的概念:

“鉴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强弱不一,本课程说明把每个预期学习成果分为三个层次,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学习能力来因材施教。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二个层次要求稍高,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而设,教师应该尽量协助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要求,第三个层次要求最高,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达到,教师应当协助有能力的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学习目标。”

这个教学理念兼顾了所有学生。教学箴言说:“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意思是课堂教学该让全体学生有所学,程度偏低的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学习能力较强的也可高飞,不会被教师、同侪、课程给压下来。

实际操作上教师常面对困扰:该以谁的程度作为标准?若以最好的学生为标准,将是自讨苦吃。若主张课堂教学必须百分百达标,教师便要以最低的作为标准。但这么一来,能力较强的学生将不断重复接触已懂的知识,这对学习是不利的。

我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使教学的深度、进度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则认为,不能只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应该有所超前并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摘苹果实验,以说明“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我非常赞赏这样的譬喻。如果我们习惯性地采摘伸手便可及的苹果,我们将不知道“果外有果”的境界。倘若果园里有人采摘更高处的果子,将启迪其他人只要稍加变通,便可以采摘不同的果子,品尝不一样的美味。

至今我仍推崇旧课程的三层次教学设计。教学中让程度弱的都做到第一层次,然后看到学习还有二三层次,虽不能至也向往之。

注:

①  参见课程说明:https://www.dropbox.com/s/jnhdm1qslzdv1wm/hsp_bcina_y1a.pdf?dl=0

② 跳一跳就能摘桃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

《星洲日报·东海岸》15/11/2020



【佛96】我的涅槃观

 “渐修顿悟”系列之96

13/11/2020



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275】那是小孩子的天性啊

学生看了一堂网课,感到很失望。是看到小学生在网课中的反应而失望,而不是对课堂教学感失望。 

 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可以在留言区留言,结果种种话语都出来了。 

“很闷啊!我不要参加。”

 “什么时候下课?”

 “老师你很丑,可以换一个帅一点的来吗?”

 有人出言相劝,有人马上回应:“你一个人叫1600个人安静,你觉得可能吗?”  

“我想骂脏话。”……

 授课老师要大家用“因为……所以”说说课文中的内容,培养概括能力。学生说的却是:

 “因为我有做功课,所以没被老师打。” 

 “因为我要死了,所以要在死前做我要做的东西。”  

我的学生说:“吓死人!现代的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胡言乱语,什么都敢说!我们真还脱离时代了。” 

 我倒是惊讶他们的反馈。这些话语不正是儿童的天性吗?是最真实的表达。 

已建立正确儿童观的师范生,在现实当前怎么反却步了?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绝对是好事,这样我们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教育”的产生必定是从学生的“眼前那步”开始,不是从大人理所当然的设想开始。 

小学生抗议,不想上课,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被剥夺了?俗话说“勉强没有幸福”可真是一语中的。偏偏我们的生活却充斥太多的“勉强”,不只是童年,成人的世界更是如此。一个讲座希望有2千人出席,主办方会想方设法招人,威迫和利诱并用。成人世故,被强迫也不说出口;童言童语,不正好提供信息让我们反思吗?如果说真话的反而被责备,我们倒该认真想教育何为了。 

至于胡言乱语,也有很大的思考空间。撇开先前说的心理抵触,也该反思课堂营造的气氛,是否有效把学生引入学习的状态。小班制可以达到的效果,大班却不一定可行。教学是一门专业,得相机而行事,善于观察外境,把一切转为有利学习的条件,这才是教育。 

我们不是该这样思考吗?为什么就只想到错的是儿童?

 《星洲日报·东海岸》08/11/2020

【佛95】建大庙就不好吗?

“渐修顿悟”系列之95 06/11/2020

2020年11月1日星期日

【274】新常态了吗?

自从疫情肆虐后,“新常态”(New Normal)便经常被各界提起。但我对“新常态”的说法是存疑的。“常态”是指平常或正常的生活状态,例如朝九晚五工作是常态,如果有人颠倒了上下班时间,那是非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这种工作规律将会被打破,工作时间更具弹性,我们将迎来“新常态”,取代旧的生活模式。

面对疫情,我们的生活作息是有一些调整,但真的是“常”了吗?例如大专生没有回校上课,只通过网上学习,大家心中的想法恐怕都是——暂时的,疫情过去就回复正常了!这样为时势所逼的应急措施,不能称为“常态”吧?依然抱持着“回到过去”,眼前的又岂能算常态?

黑夜过去黎明会来,这是常态。目前我们却一直为黑夜笼罩,黎明什么时候来还说不准,更要命的是人们渐渐模糊了黎明的长相。

至今全球确诊数字已破45百万,死亡病例也达7位数,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数字,形势依然严峻。老百姓力保工作的同时,还得时刻担心家人的安全;执政者抗击疫情的同时,还得小心翼翼护持经济,免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或科研团体,都再三提醒疫情短期内不会遏止。疫情已经散播全球,病毒接触不同的人群也在不断变异,这使疫苗的研制面对更大的挑战。如果我们认为有了疫苗之后,疫情很快就会结束,恐怕将会换来更大的失望。

疫苗不能一劳永逸战胜传染病,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消灭天花(Variola,俗称 Smallpox)是人类史上研制疫苗的最高成就。天花传染的复杂度远不比新冠病毒,人类尚花了百多年才让牛痘(Varicella vaccine)把天花病毒消灭。新冠?

我们目前的“新常态”并非常态,它是受控于疫情做出的生活调整,并非我们的选择所决定。我在想我们是否该更有勇气接受事实:疫情在未来几年依旧会是威胁,疫苗只能是预防的辅助手段,我们还得创设新的生活方式来应对。躲在家里不但不会是正确的方法,还滋长我们的惰性。

注:

① Globally, as of 9:28am CET, 1 November 2020, there have been 45,678,440 confirmed cases of COVID-19, including 1,189,945 deaths, reported to WHO.  

② The smallpox vaccine, created by Edward Jenner in 1796, was the first successful vaccine to be developed...   The last known natural case was in Somalia in 1977.  In 1980 WHO declared smallpox eradicated – the only infectious disease to achieve this distinction. This remains among the most notable and profound public health successes in history. 

《星洲日报·东海岸》01/11/2020

添加图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