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317】掩耳不盗铃

        和学生一起钻研课文《掩耳盗铃》后,我再次强调:这个成语的主角肯定不是傻瓜,课文把他写得大笨贼似的,至死也不醒悟,实在是误导。成语的意思是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要做到这点,没有小聪明还真办不来。

学生若有所悟地说他常不掩耳,只盗铃。因为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但他不自欺,却想着可以成功欺人。教学时,他常发现构思出了问题,却想不到该怎么解决,索性就先盗铃,看可不可成功。失败了也没关系,反正同侪发现后会提供意见。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学院的审题制度。但凡考试题目,都会让学科专家(subject-matter expert,SME)和内部审查(internal examiner, IE)看过,才能编制。确实有些同道因此出题马虎,想着反正有人审,就让他们来把关,自己苟且就行,还真是盗铃不掩耳。

我据此联想到更多时候我们是掩耳不盗铃,也就是说虽无意欺人,但却常常自欺。动机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彰显。

最明显的就是当课程无法按照课纲定下的时间完成,我们就会加快速度,只图教完,不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就算还考量,也是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学生能复述所学,考试可以应付就好了。

我常提醒学生:一堂好课并不只是学生能够“反吐”所学,复述内容就算,因为那很可能是学生在调动他们的短期记忆学习,回答老师后就开始淡忘。真正学习的产生是终身受用的,过程一定是发现矛盾,成功激疑,带着问题去思考的。

以前,实习生喜欢上语文基础知识课,例如“一”的变调。课后考查这个字有多少个读音,学生都能说出,再在一个框框里做练习,学生也能够答题。他们其实是自觉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并没有产生真学习的,这不过是“掩耳”的做法。但客观的环境却促使他们这样做,因为看到“效果”(outcome),只好掩耳不盗铃了。

现在实习生会抛一些尖锐的题目,学生往往回答不来,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完成学习的任务。但若再细想,思维受到冲击,打破惯性的思考,依稀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岂不是更好的教学?如果问题可以问在点子上,我是支持这样做的。

您的教学是掩耳不盗铃,还是不掩耳只盗铃?

《星洲日报·东海岸》29/08/2021



【佛137】见到老佛友,我这样介绍自己

 “渐修顿悟”系列之137

27/08/2021



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

【316】掩耳盗铃

        实习生上三年级课文《掩耳盗铃》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历史故事。我听了不禁愕然。原来他是根据课文判断。课文开头说:“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智伯灭掉范氏……”的确像历史的记录。

可是,下来课文说的是一个小贼潜入范氏家里偷钟的故事。这样的“小事”怎么会写入史册?如果是历史故事,教学就得重视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从中总结出历史教训来。“掩耳盗钟”这件事,要如何做得好这点?

实习生于是把重点转化为“故事”,注意理清事情的始末,并分析小偷的性格特征,最后习惯性地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偷窃的行为

这是很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性把阅读教材等同看待,课文不过是个例子,用以教语文、教道德。不管课文如何,都用同样的一个套路教学。现代阅读教学却不是这样,不但要读懂,还要更深一层去感知、鉴赏、推断解释。我们更注重和文本对话,获取信息的同时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整体感知、推断解释、评价鉴赏等。

“掩耳盗铃”这成语产生于明代,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吕氏春秋》,本作“掩耳盗钟”。原文很短:“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显然是一则寓言。庄子说寓言是借用故事来说道理,明白了寓意,原文可以忘掉,即得意而忘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故事都言简意赅地传达深刻的生活教训,但故事是虚构的,为传达寓意而服务。

掩耳盗铃不也是如此?因为心有企图,自我感觉良好,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是想方设法去掩盖,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不因主观的判断而改变的事实。

寓言不是不可以改写,改写可能更适合当教材,但却要符合文体的本意。要不然,学生会产生更多疑惑,追问之下便要远离寓言的解读了。例如课文的写法,给人感觉就是一个笨贼偷窃的故事。但掩耳盗铃的人恐怕一点也不笨,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典范。

 我会建议让学生看多两个故事版本,从比较之中感受哪个文本更加能够表现出“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的特点是直陈寓意,不多生旁支,免得分散了教训的意义。

注:

①  课文的脚注建议的理解题包括:小贼看见范氏家的大钟,就想去偷。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这是惯性的价值观灌输。详见法情“鸡蛋里挑骨头”

 《星洲日报·东海岸》22/08/2021



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

【佛136】般若佛法研修组

 “渐修顿悟”系列之136

20/08/2021






2021年8月17日星期二

【315】莫忘初心

受邀线上给冼都志文、中文、侨南和甲洞二校的老师讲课。讲题是“都说莫忘初心,初心是什么?”

备课时翻查资料:

和尚说:“初心是最崇高的愿望。这个愿望是面向大众的,不是个人的欲望。释迦牟尼佛的愿望是让众生都成佛,这个愿望号召着众多人的跟随,形成一股力量。初心不失,才可以度众生。”初心是最初的悲心弘愿。

神学院的牧师说:“初心是一种信仰。我坚信上帝爱世人,我相信圣经,所以也在传播着福音,并以此为我众生的志业。”初心是笃信,勇往直前。

动力火车唱:“你好久没说梦想,说到眼睛发亮,不可一世的笑容,连我都被感动。我们说改变世界,却被世界改变;记得你要我提醒,别改变太多。莫忘初衷,别忘那一年那一天出发时心中的梦。”原来初心会受环境冲击而迷失,所以要互相陪伴扶持,you'll never alone。

李行亮唱:“也许这世界残酷,我只在乎牵手的旅途,在末日也会欢呼。”初心是贯彻始终的爱,初心如初见,至死不渝。当初的动心,如果贯彻始终,就不会因为岁月而改变。

心理学讲师说:“初心是可以、愿意并且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不是无聊的幻想。爱埋怨不是莫忘初心,只懂批判也不是初心。初心会推动我们去执行,具可持续性的,且保障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以为不向世界妥协就是不忘初心,其实那有可能是年少的无知。

大学教授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冒然去做,便要随着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初心是起点,即心中最早设定的那个目标。难怪教授一直追问要砍大树还是小树,还不断给予提示,把学生弄得一再改变主意。没有目标,立场就这样反反复复,转变不已。

综合以上的不同说法,您知道教师的“初心”是什么了吗?

是的!是那颗坚持要当老师的心,是对童心的呵护,热爱儿童的心,是要改变社会的意愿,也是坚信教育是未来的希望的信念。

坚守这样的理想,不为现实迷惑,不被挫折击败,不因打击而转向,时时警惕自己莫忘初心!

莫忘初心,方得始终。

《星洲日报·东海岸》15/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