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89】讲的又岂止《高祖本纪》

我的古文班自去年中开始就专讲《史记》,单单一篇《高祖本纪》就讲了近半年。这样的进度是很慢的。但是,请不要以为我是逐字逐句的分析,我从来不这么做。

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采用了“互见法”。这种手法指的是:在写一个历史人物时,将其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章来写,而不只是集中在本传而已。这样写自然有他的原因,或是为了避开一些比较敏感的事迹在传主的传记中出现,又或是为了照顾叙事的完整性,避免岔开话题。此外,司马迁的“互见法” 也可能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传记写,例如大家熟悉的“鸿门宴”就是如此。司马迁用“互见法”,使《史记》的可信度和可读性都得到提高。

可是,这么一来,读者要读懂《史记》,或真正体会到《史记》的可贵之处就不容易了。管中窥豹是不可能的,除非您遍读《史记》。

举例而言:在《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的事迹,就只是那么一段文字——“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里头没有详述项羽战败时候的心情,也没有突显项羽那种虽败犹荣的特有气质,就连大家熟悉的“霸王别姬”的情节也不见。当然,这些集中在项羽身上的事迹不应该出现在《高祖本纪》,肯定要写在《项羽本纪》里头。

因此,我在讲《高祖本纪》时,同时要把散见于《史记》其它篇章的资料带过来一并讲述。我的课表明是以史为主轴,以文为辅,所以我必须把“已记载的历史事件”给说清楚。这样的讲课方式,在学校肯定无法办到,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一切以考试为指引。可是学生的生命不是以考试为指引的,辉煌的成绩并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前途,学生学习的方向也不该是少部分人可以决定,所以我们要在非正规教育中突破应试教育这个紧箍咒。说是不够的,所以我坚持讲了三年的古文课,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并印证社会的所需。

近半年来,我讲《高祖本纪》,连带的也把《项羽本纪》《淮阴侯本纪》《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郦生陆贾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韩信卢绾列传》讲了。此外,我也采用了“对读法”,将司马迁的《高祖本纪》和班固的《高帝纪》作比较,看看两位历史学家的视野和记事手法。我自信我的课是内容充实而又全面的,要不然我不必每周腾数个小时来备课。

我的努力,也不过是主观的意愿,是一种自我欢喜而已的工作。因为关丹人并不太赏识,来听课的人并不多,三年下来就是那忠心的十来位学生。也许,大家比较喜欢的是慨叹“关丹是文化沙漠”,因为那会比较容易起共鸣。硬功夫的学习,太累人了!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1/03/2009

2 条评论:

  1. 黄讲师您好,久仰大名来自于太太钟舒慧对您的敬仰,她曾是您的学生,现在一蒲种国中执教。其实,想请问黄讲师可否有常来吉隆玻一带,望能够邀请您到国中演讲,虽然对象是中学生。
    道祥字

    回复删除
  2. 道祥兄:幸会!我常下吉隆坡的,因为孩子在巴生滨华独中求学。我比较少对中学生演讲,不知道您想要我对他们说些什么?可以考虑的。我的电邮是wongsienbiang@gmail.com,您可以把详情发到那边,我们再讨论,好么?请代问候舒慧安好!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