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150】中国人的情人节

近年来,中国国内非常注重传统节日,逐步把许多传统节日列为公假。

我在02-05年在中国留学期间,还不见这种现象。虽然同学们说在乡下传统节日还是很受重的,但是在城市,乃至官方,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的力度肯定不够。圣诞节、劳动节、建国节的热闹完全掩盖了传统节日的庆祝。
05年4月,我出席一个国际研讨会。会后和几位教授一起浏览名胜,中国教授问韩国教授:“你们国内庆祝些什么传统节日?”韩国教授略加思索,回答说庆祝端午节。中国教授感到惊讶,问他们如何庆祝端午节,韩国教授不假思索就说吃粽子、划龙舟。

当时,只觉得有趣。没想到不久后传来一个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韩国申报,将端午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给中国官方和民间,肯定带来很大冲击。

其实,早在一年前的5月,《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一篇报道,暗示韩国在申报着节日。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便焦虑地回应说:“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他还强调,中国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他吁请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可是,年轻一代是否会响应号召?传统节日是否能够抵挡更有商业价值的现代节庆?这还待时间的验证。中国如此,马来西亚也是如此。

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这个素来有中国情人节的节庆,有多少年轻人懂得其内涵?2月14日该做什么,才是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节庆。
七夕背后流传着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

这个神话始于先秦。《诗经•小雅•大东》提到“织女、牵牛”二星宿,带有责备的口气问名为织女,却不能织锦;名为牵牛,却不能驾车。汉初,宇宙天象与谶纬之说靠拢,织女、牵牛二星被奉为星神。《史记•天官书》说:“织女,天女孙也。”可见,织女获得天界诸神的身份。汉武帝还曾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望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像,具备了人间男女的性别与职业特征(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

东汉开始,出现大量诗歌描绘这段爱情。例如《古诗十九首》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而且织女还有“纤纤擢素手”织布,却因思念而“泣涕零如雨”,俨然一个美丽女子思念情郎的画面。

此外,西汉初年的《淮南子》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提供了鹊桥相会的浪漫情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可见,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在汉代已经成形。

其后,慢慢又敷衍出更多的凄美爱情神话。殷芸《小说》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标志着牛朗织女的神话已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

北宋秦观的《鹊桥仙》是大家熟悉的,这首词讴歌着坚贞不渝的爱情信念,完成了七夕这个节日的主旨。后来的文人、民间庆祝这个节日,都离不开这个母题。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5/08/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