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212】一起大声吟诵吧!

大陆徐冬梅老师到我国来点灯,推广儿童阅读。

出于关心儿童,爱护儿童,徐老师十多年前创办了“亲近母语”,汇集一班志同道合者带动儿童阅读。不但在激发儿童的兴趣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还在方法的指引上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儿童该“读什么”,以及儿童该“怎样读”,这两个问题同样重要,是我们在推动儿童阅读时优先要处理好的问题。

近年来我也在积极倡导儿童阅读,而且锁定儿童文学为主要的阅读领域。在做的当儿,内心深处时而会生起一个疑惑:当今儿童文学最优秀的作品,大多都是译作,给孩子们灌输和提倡的都是普世的优良价值,这条路走下去,如何在教育之中传承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

“亲近母语”注入的一个新元素,值得我们作参考——吟诵。

吟诵是什么?

“亲近母语“如是说:“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系统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是的,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诗歌”一词就透露了玄机。“歌”当然是可以唱的。文学史告诉我们,文学的源头是人民的劳动。先民在劳动时,随口传唱的就是“诗歌”。周代创设学校后,吟诵也规范化,走进了校园。例如《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内则》)这说明当时童蒙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吟诵。《周礼》也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春官•宗伯下》)反映当时的贵族都很重视教孩子诵诗。孔子把教育平民化,他老人家本来就酷爱音乐,吟诵诗歌当然成为重要教材。批判孔子的墨子就说孔门子弟经常“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此后,这门“绝学”也一直流传,文献多有记载,这里不赘述。

清代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把默读称“外行”,语气虽带夸张,但却有真谛。刘大魁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把古人重视的“气”也拉了进来。梅曾亮说得更具体:“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则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间矣。”

北京外国语学院唐晓敏博士也说:“吟诵是动用人的全部精神力量与古人实现心灵的沟通。古人懂得,看面对的无声的文字,看文字时,其声调、节奏是不能直接体会到的,而作品的情感主要包含在声调、节奏中,故只有吟诵,才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由此可见,读而出声才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进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这应当是阅读中该注意的一环。

因此,我们也向“亲近母语”看齐,倡导吟诵,“让孩子从小学会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接触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培养提高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4/12/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