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219】开创优良学风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2.18)

根据孔子说话的背景看,这段话原是孔子告诉子张仕进之途径。后世比较喜欢把孔子的名言当成为官之道。当官的要多听多看,发言和做事则不可以马虎,不要失去诚信,更不要胡作非为。人不可能做到“无尤无悔”的境界,除非昧着良心,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谨慎和坚定之中做到“寡尤寡悔”。儒家理想中的“官”就该有这种骨气。

王国维给容庚的《金文编》作序,把孔子说的“多闻阙疑”搬到了学术去。他说:“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他以东汉《说文解字》为例,说许慎撰写此书是“窃取此义于文字之形声,义有所不知者,皆注云‘阙’”。此后还有晋朝荀勖校订《穆天子传》,杨南仲释古彝器等,都在无法辨识的古文字中写下“阙”字,绝不附会穿凿。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赞赏“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并说:“宋明讲义理,动言错简,妄改古书,有思而不学、思之过甚的毛病,清学矫之,提倡阙疑,非常必要,但矫枉过正,也有学而不思、过于保守的一面。过去,容庚先生说,铜器真伪,或在疑似之间,一时半会儿分不清,最好保留,因为假的东西被当做真的东西留下来,以后还可以往出择,但如果把真的东西当假的东西淘汰,再往回找,可就麻烦了。这个道理,对辑佚也适用。”

李零说“多闻阙疑”正是一种优良的学风。

其实,中国近当代学界,治学者大多抱持这种学风。例如迁台的傅斯年就强调“我们应该于史料赋给者之外,一点不多说,史料赋给者以内,一点不少说,不受任何传说观念的拘束,只求证,不言疏。”(《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51页)好一句“只求证,不言疏”!这不正是孔子“多闻阙疑”的精神么?

胡适经常说“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七分材料不说八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该是治学者所坚持的。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在追述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风开创者程千帆先生时说:“程先生一向对不良学风‘嫉恶如仇’,对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深恶痛绝’,‘一贯反对华而不实的学风、文风’。程先生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先生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本著作,无论在观点、材料上,还是在论证、逻辑上,都是非常严谨、规范’,给人以警示。”这和“多闻阙疑”的治学精神是一致的。

程千帆先生自己也说:“我写的论文不是很多。我如果觉得一个题目没有多少意思,就不写了……无论是写论文,还是抒情文字,我始终非常注意文字的简洁。有好多人,能够把文章写得很长,是一种本领。我没有这种本领。鲁迅的小说真是了不起,他写得很短。现在人文章越写越长,这个与物质文明的发达也有关系。大家用电脑打字,非常方便。这里面,很大的问题是学风。”

把孔老夫子的“多闻阙疑”移到治学上去,予人多有启示。做学问写文章不是自说自话,搬出一套理论洋洋洒洒写就一本厚厚的书,骗个身份和学位就算。我们要养成“多闻阙疑”的良好学风,只写自己搞得懂的东西,不浪费笔墨,不说空话。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2/01/2012

5 条评论:

  1. Chin Chu 老师,我的朋友的孩子向我投诉妈妈虐待他们,买一些看不懂的书给他们,我拿来翻翻看看,嘿,只不过是儒林外史,水浒,三国...一个正准备上中一,一个五年级,把读中文系的妈妈弄个哭笑不得。两个宝就把妈妈弄得喊怕怕,跟我笑说有没有办法让孩子觉得读古文是有趣的。其实,用车大炮的技巧,让他们进入剧情是有趣的,但正直的妈妈又怕他们正经的没学到反而学了浮夸。

    回复删除
  2. Sb Wong 教孩子实在是终生的课业,不易为。但有些东西不能够只是妥协和放弃,要不然我们就过早把希望埋葬了。一起加油吧!

    回复删除
  3. Chin Chu :所以说在家有个有底子的妈妈或爸爸多好,我也是外公的影响才能沾上一点点古文学。在我的家乡就难为了华文老师,普遍上读书风气不强,不要说古文,白话文也觉得乏味。还真的要加油……

    回复删除








  4. Xiao Zhou “很多人怕书读不懂,因而不愿意接触一些看来,或自己觉得难读的书。但是应该有心理准备,读得懂、读得明白这件事,一定是经过不明白而来的。
    因此,不懂,有疑,是好事。
    “昔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彼泛然而轻信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黄宗羲语)

    ——郝明义《越读者》

    回复删除
  5. Chin Chu: 让功利心较重的人读一读,应该会很有意义,特别是现代的孩子,多数像张氏,可是这么深的文章,要怎么让他们有所领悟……

    Sb Wong: chin chu,真的那么深咩?我再三看了,还是觉得很浅。

    Chin Chu: 不好意思,我想是我的华文退步了吧。唉...

    Sb Wong: 我不是这个意思。您帮我拿给中学生看看,看他们是否看懂。

    Chin Chu: 中肯的说一句,他们是懂得的,只是没有兴趣去懂。现代孩子不喜欢古文穿插的文章,怕麻烦。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