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272】利用环境学习

心理学家有这样的说法:影响人的成长的因素有四——遗传、成熟、学习和环境。四大因素中两个是我们决定不来的,即遗传和成熟。如果强求用科技去挑选遗传基因和刺激成熟,只会给整体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是不应为的工程。相对的,重视学习和环境以促进人类的共同成长是刻不容缓的。

回顾我在南京大学的学习,就是这两大因素引导了我走近古人。

这一周先说环境。

说来惭愧,还没到中国之前,我对中国大学和其学术状态是一无所知的。得到负笈留学的机会,我仅按自己的兴趣写了一份研究计划,表明自己喜欢的是古代文学的研究,结果便被分配到南京大学了。庆幸的是,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已在这边学习多年的学长,不但帮助我认识南京大学的学风,还让我了解中国学术研究的最新面貌和动态。

俗话说“师父引入门,修行看个人”,余历雄给我导航,下来还得看我如何把桨。在南京三年,钟山、秦淮河、夫子庙等地,我只潇洒走一回,留下模糊的记忆,其他如梅花山、大屠杀纪念馆等,三年来我都没有到过,更莫说南京以外的名城古都了。但是先锋、万象、学人、小唐等新旧书店,却是我们每周一定报到的地方。买回书本后,在宿舍里或站或坐或躺,把程千帆先生的治学经验,还有师门常提到的章学诚、陈寅恪等先辈的努力,都逐一浏览。有时则是读期刊杂志、读书周报之类的,废寝忘食也不惜。学界尊崇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读到一些具体的事项,如程先生“逐走”字体潦草的门下弟子;让门下弟子把本科生从家乡带来赠送的土产一一退回;陈寅恪双眼失明后依然可以写作文章;张舜徽到南京图书馆小住以读遍藏书……感动之外,便是立志求学的意愿。先贤的遗篇并不作古,依旧散发出他们对学术的热诚与关切。通过他们的热诚,正好对治了内心里头隐伏着的浮躁和功利心态,让它们在不自觉中弥散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力量,以及见贤思齐的意志。

韩国师兄在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指出一些空白的地方。这不是师兄的错,因为古字在一些电脑中不显示,送交打印时出了状况。不过,老师还是借此训责了我们,要我们写文章一定再三校对,确定无误才发布。老师更强调:论文答辩如果沦落为只是针对文句的正误,引述的辨正,那就降低了整体水平。老师的教导,岂不正是程先生当年要求写文章要字迹清楚,没有错别字的训示?秉持师门遗训,代代相传下去,凝聚出来的就是学风,也就是我要说的“环境”。

环境毕竟是客观的,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还有待个人主观的迎合与利用。余历雄后来把留学经历写成《师门问学录》,在大陆引发许多正面的评价。黄仕忠先生如此评述:“国内学生因为来得容易而不珍惜,或是待知应当珍惜时,已经时过境迁……唯有那个海外弟子,他怀着的,是一颗朝圣的心,方能如此有心,所以,他写成了。”正说明环境并非绝对的。

有位学弟后来到南京大学学习,向我探路。我这样告诉他:“花点时间去了解南京大学的学风,明白他们的学术特长,然后就一头栽进去,接受他们的熏陶洗礼,这样才会做出成绩。”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7/01/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