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317】借来的书才会读

清代袁枚有篇小品文《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第一段讲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借来的书一定很快看完,因为到期就要归还;自己买来的书没有这种压迫感,那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看完了。作者因此总结出“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的“借来的书必定读”的道理;也提出“姑俟异日观”的“等待明天才读”的拖延心态,对自己拥有的书不会快速去读的常态。

第二段作者写少时借书被拒的事。由于深刻体会到借书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看书,都用心记忆。可是,后来当了官有了余钱,买了很多书,反而让书本束之高阁,徒喂蠹虫,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翻阅了。所以作者说“借来的书必用心读”。

第三段作者提醒前来借书的黄允修,要感恩有书可借,也要珍惜书本,快快阅读,速速还书。

袁枚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说是要借黄生来借书之便,加以阐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书真的要借来的才会用心去看?那对藏书家实在太讽刺了,也对买书的人太大的羞辱。

我觉得文章还是写给黄生看到,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提醒他要“知幸与不幸”,把握能够读书的机会。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分析黄生的“幸与不幸”。

黄生因为贫穷不能买书,所以前来向作者借书,这是“不幸”的。袁枚不是张氏,乐于把书借出,因此黄生遇上袁枚,却是“幸”的。

既然有“幸”借到书本,就应当珍惜,好好阅读,按时归还。为了勉励黄生不必因没钱买书而烦心,借书一样可以有所成就,袁枚又发表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议论,而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说得头头是道。这是进一步激励黄生要有“不幸中的大幸”的想法,努力向学。

作者阐述的论据,又从另一面讽刺了“身在幸中不知幸”的人。第一类是“藏书而不读书”之流,这种人总是抱着“改天还可以细读”的心态而表现不积极;第二类是遗弃先辈的藏书的不肖之徒,糟蹋书本;第三类是有书却吝啬得不肯借出的“守书奴”,徒益了书蠹。这三种人都是“有幸”的,因为他们都拥有条件读书,但是却很“不幸”的没有这么做。

仔细想想您是幸还是不幸?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5/12/2013

3 条评论:

  1. 小时候,家贫,自小一边念书一边在妈妈工作的餐厅帮忙,赚取学费,所以我明白金钱赚来不易,必须用得其所,因此购买任何都花很长的时间思前想后一番才定夺。中四那年,我把辛苦存来的钱购买了生平第一本牛津英文词典。如今这本词典我送给了表姐的孩子,但并没有获得他的珍惜,可能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电子词典才是他的所需品吧!

    我依旧珍惜身边的事物,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不知道这段人生路还可以走多久!

    回复删除
  2. 乙轩,加油!
    我也是穷家孩子,小时候家里连一份报纸都无法订阅,我们到附近的神庙去阅读报纸的。上大学后,我却开始疯狂购书了,那是因为申请到奖学金,生活费基本不愁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