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与儿童观》一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成人对待儿童的观念。
朱教授首先引述了两则古文记载的事件:
第一则出自《搜神记》,记载的是有关孝子郭巨的故事。原来郭巨与两个弟弟分家时,自己不取分文,反而挑起奉养母亲的责任。后来太太生了儿子,郭巨一来感觉照顾儿子会妨碍侍奉母亲,二来看到老人家有食物时竟然分给孙子吃,减少了他对母亲的奉养。于是竟然要活埋儿子以尽孝。可是皇天有眼,在他凿地时竟然挖出一釜黄金,不但解决了贫穷的问题,还“名振天下”。
第二则是唐代传奇《杜子春》,说的是杜子春转生后为王家一哑女,嫁给进士卢珪,并生一男儿。男儿两岁时,卢抱着他与妻子说话,妻子没有回应,卢大怒,觉得妻子这是在鄙视他,于是“乃持两足,以头扑于石上,应声而碎,血溅数步”。
对于这两则故事,朱教授评说:“原来活埋自己的儿子,不仅可以发大财,而且还可以‘名振天下’,可见父亲对儿子执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已为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公理’。尤其像郭巨这样,‘埋儿’是为了敬老,还可以被奉为‘美德’。”对于杜子春的故事,朱教授则感慨地说:“郭巨之儿被埋,毕竟还因其妨事亲,使老人减馔,可叹卢生之子何‘过’之有,竟成了父亲大人对妻子发怒时的牺牲品。”
朱教授因此总结:“可见,儿童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整整沉睡了两千多年。‘儿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道风景,需要被一双特殊的‘眼睛’来发现。”
我觉得这种“眼睛”并不需要等到十七世纪卢梭出现才擦亮,中国古代对儿童持有较清楚的认识的,还是大有人在。只可惜就像中国人最早发明火药、罗盘一样,虽是创始人,却无法将之普及到社会各阶层那样。中国有科学么?有,但却是零星的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和发现,没有落实到生活里头去。
例如宋代的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写到一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能作诗题字,秀才来考他,“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惜的是父亲违反自然,不让仲永学习,而把他当摇钱树,处处炫耀其才华挣钱,结果十多年后,仲永与普通人无异,再没有什么特殊才华。王安石无限感慨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可见,在王安石心目中,儿童有儿童成长的规律,那是属于自然之道(天),不该违逆。这是正确的儿童观。
用这样的观点往前推,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然谈的是种树之道,并明言“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养人,即“养民”,也就是治民的方法。如果我们细看郭橐驼的那番“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之道,那种“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方法,不正是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的教育原理么?强加妄为,破坏树的成长规律,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柳宗元还强调了种树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而纵观其植树的理论,岂不正是一套符合后世儿童观原理的教育方法么?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3/02/2014
在执教的这段日子里,我常常从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向。我想起拔苗助长的故事,继而联想到这十年来颇为被热切讨论的"基因改造粮食所带来未知祸害"这个话题。
回复删除对啊,基因改造粮食在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而家长们和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推行方式正正影响着一个儿童和一个时代的文化思维以及道德观念的发展。
庄子主张万物必须顺应天然,呼应了老师在博文中植树培育的过程必须顺应树木的成长规律。可惜,如今大部分家长都成了'先家'(注:不是'仙家')往往以少数的成功例子作为参考指标,把重如铁路的学习枷锁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别让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因而开始了"虎妈虎爸"规条,剥削了孩子的快乐童年。愉快地歌唱,没了;蓝天上的风筝,没了;草地上玩乐声,没了,取而代之的一浪接一浪的学习时段,还有父母此起彼落的谩骂声以及物质诱惑声,而孩子却成了正在充气的气球,幸运的当然可以在云端翱翔,反之就会从高空坠落从此一蹶不振了。
另外,我很讨厌一直批评学生不是的教师,成绩不理想就只会怪在孩子的身上,说他们资质平庸,却从来不会主动反思教学方式以及寻方设法为这些孩子解决学习难点。难道整个课室里头的学生都是废物?
许冠杰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天造之才皆有其用。教育界并非是一味追A的世界,拔苗助长无法成行代表着教育是必须顺应孩子成长规律来推动的。家长和教师必须区分教导优劣生的目标和方向,因材施教。前者,我们可以稍施推动力,后者则必须鼓励他们天天进步。教育的成败并非取决于一两个考试成绩,而是培育孩子们这一代人成为生活中的智者,继而捍卫个人和民族的正规思想以及延续这些如瑰宝般的伟大智慧,让他们掌握当下,传承未来。
请欣赏《我们的天空》
回复删除http://icdrama.se/watch-online-shades-of-life-episode-01-3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