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生到师范学院报到的季节。
我还没有接触过这班新生,但是听说他们比过去的学生更加娇嫩,依赖性更强。有者在报到后缠着父母亲,迟迟不让他们回去;有者经常因为想家而哭泣。
这是时代使然。大陆民间谚语说“你们是吃蜜糖长大的”,指的是新一代在优异的环境下成长,没有了吃苦的耐力,成了“骄”与“娇”的一群。这种情况,在我国亦然。
想到这样的新生代,我不期然想到柯勒乔(Correggio,1494-1534)的名画《圣婴断奶图》。画中的圣母玛利亚依然是一贯的慈祥形态,怀中的圣婴却露出疑惑的眼神。这是因为母亲这次不是哺乳,而是手握一只梨子。圣婴要面对抉择了:母亲的乳房,还是手上的梨子。歌德曾对此作注脚:“它追溯到人类的最早时期,也面向着人类的未来。”
人总是要成长,成长的一个最重要分水岭就是“独立”。最低层的独立就是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其次是起居可以不依赖他人,再上则是学会独立思考懂得自我判断,最高境界则是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提到“骄”“娇”的新生代,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一书中收录了《学风、学位和学问》一文,里头说:“身上一有‘骄娇二气’,就会‘批评不得,表扬不得’:批评了他就跳起来,表扬他就软下去。我在历史系多次跟研究生讲,我们不要把别人的鼓励当真,不要把别人的批评当假。因为,任何鼓励,既然‘鼓’字当头,必定在程度上会加码的,而只有加码才会起‘鼓’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不能全盘接受鼓励。至于不要把别人的批评当假,那是因为许多批评,为了让对方能够接受,都打了折扣。‘批评不得,表扬不得’,滋长了‘骄娇二气’。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尤其值得警惕。‘骄娇二气’,意味着弱智,智慧不够才会骄上加娇。一个人有了‘骄娇二气’,他的身上就没有任何忧患意识了。前人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朝末年也有志士仁人发出呼吁,说‘都道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何不说救安救乐观世音菩萨’!过于安乐,就要出事。”
陈先生文中呼吁新生代要“戒甜”,不要一直生活在安乐中。治学更加是如此,不可以只图学习简单的、肤浅的、易学的。唯有“从难从严”,才能培养起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生高中毕业,离家到师范学院就学,就该要“独立”。生活起居的独立不过是最基础的要求,假以时日,一定磨练得出来。学习上的独立则要靠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步伐才做得到。
像师范学院这样的专科院校,学生学习更要独立,摆脱过去那种依靠老师、依靠教科书的学习模式,要能自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积累到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去应付未来职场上的挑战。
学院里的老师不是“保姆”,也不是“警察”,所以他们没有“全包生活起居”的职责,也没有“督促和监视”的义务。学院的老师更像是“摆渡人”,引领学生顺利过渡到对岸。
六祖慧能大师的“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更好的说明学习要独立的要诀。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3/07/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