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56】不要把母语当工具教

语言是传达信息、认识世界和表现心灵的中介。这间中包括其承载和表达功能,是人类的特有产物。因此,语言可以视为是人类沟通和传承思想的重要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当我们要教他人学习一个语言时,却不一定要把它视为工具教,尤其是自家的母语。

我们的中文教学方法,学自中国。在那边,“工具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语文观。中国课标明确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这种观点,近年来颇受质疑。

中国语文界前辈张志公先生说:“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地为我们服务。在这一点上,语文跟别的工具也是一样的。”语文因此化整为零,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语文技能,就像工厂分工那样。我们在想,这会不会是项迷思?语文切割后再重组就是语文能力了?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成语、语文知识……学好这些语文技能,就算是驾驭一个语文能力了?

我们是很反对母语还要“学习”的。根据语言学的观点,母语的学习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自然生成,不断按照学生的需要而建构起来的。所以,母语是要在多使用之中把握。二语学习才是从自觉到不自觉的,所以开始阶段要学习词汇,不断积累词语,学习构建句子。“工具论”的主张更加适合用在二语教学中。

朱自强教授说:“老师把语文看作工具,用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这种‘工具论’教学模式的最大弊害是抹杀了语文教育所应有的对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最终也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难怪我国历史学者邱继金教授质疑华小的教学是没有创意的。

我国华小的母语教学应该走向更加正确的轨道。

注:
张志公著: 《张志公文集》第3卷,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50页。(张志公先生在1963年10月发表《说工具》一文)。

《星洲日报·东海岸》23/08/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