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星期三

【96】理念决定高度

前年我应杭州“千课万人”的邀请,在三千名中国教师的面前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最后一头战象》。和我“同课异构”的还有大陆名师何捷和台湾名师葛琦霞老师。

我的课没有按计划上完,自觉不是很理想,但是反馈却令人鼓舞。除了来听课的老师给予正面的回应,一些评课专家如南明教育集团的校长干国祥、《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陈金铭(阿牛)等,都因此和我结为深交。之后,干校长还邀请我到温州和他作同课异构,一同给学生上《春江花月夜》。

“战象”这一课,去年我受云南大学邀请,到昆明作示范教学;今年我又受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到北京和杭州与何捷再进行同课异构教学。中国教育界对我的教学的肯定,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做了自我剖析,觉得我受邀请到多地“作秀”的原因有几个:

其一,我的语文教学观和对阅读教学的想法,是可以和大陆的名师对上谱的,交流时会有思维的激荡。我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确立母语教育的新方向。

其二,我的课型表现出思辨的特色,不让学生当个被动的语文消费人,只是吸收老师强制灌输的知识。思辨是学习的最基础要求。

其三,对课文敢于作批判性的接受,不是一味盲从。在认知思维上,这是属于高阶的思维模式。

其四,作为高教老师,我勇于放低身段,直接面向小学生,并与一线教师切磋教学。这在中国大陆也是少见的,上公开课的多数还是小学一线老师。其实,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希望可以通过实践去印证我的理论,尽量做到知行合一。

前三项,我在国内已经传授给众多弟子。尤为庆幸的是,他们大都青出于蓝,表现犹胜于我。第四点却是我独有的条件:我的身份、学历、经历,不是学生短期内可以企及;我的视野和理念,更决定着我可以攀登的高度。

我本就属于反思型的教师,对所做的保持高度自觉,并擅以调整自己。三十年前在中学教学时,我并清楚认识到我进班上课一定要做足准备,绝不马虎塞责。我的课,哪怕是同一课题,所讲的也会做出适当调整。因此,对我而言,我永不会满足自己的表现,我追寻更好,没有最好。

岁月不会宽待任何人,人更不可能不被取代。我常引用非洲谚语说:“要走得快,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大家一起走。”因此,我现在所做的,不只是自己的成绩,而是培训出更多具备视野,有崇高理念的接班人!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帮助他人成功。我期待看到更多出类拔萃的新进教师!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6/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