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163】南京大学的老师

曾有一段时间我减少听演讲,因为开始感觉听不如读。读的速度快,比听的收获大,再说读比较自由,思维何时想开小差何时想继续,任君决定。枯坐一两个钟头静听,感觉是种奢侈,不若静坐半句钟阅读几段文字收获大。直到出国转了一圈,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坐井观天,不知天之大也!我这才领会到“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得出去,世界就在眼前”的真谛。 

感恩此生有机会负笈南京大学,并接触程门第一代弟子①,让我沐浴在庄严的学术殿堂!

莫砺锋教授是程门大弟子,听他的课仿佛就在花园里浏览,美不胜收,就连寻常花草也叫人惊艳。莫老师学术根底深厚,讲的是他研究的成果,有人说上他的课,就像读一篇学术论文,帮你理清很多思路,解除许多学术上的疑惑。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上课时勤做笔记,下课后还花几天时间整理,结论果真是如此。我把笔记放上网,常引来大陆学界的朋友私函打招呼致谢,我这骥尾之蝇竟而沾光。

我的业师张宏生教授是程门二弟子,他的风格与莫老师不一样。朋友说:莫师的课听完之后就是一个句号,他把学术上的问题都摊开给你看,然后他又解决了,他让我们看到的是缜密的学术思路;张师则不然,上他的课没有句号,他在讲述一个课题时,同时会抛出许多值得探索的学术问题让你思考。我非常同意,启发式教学莫过如此。

张伯伟教授是学霸型的才子,天份高。他的课很有个性,不过学生上得提心吊胆。他会拿着名单随堂指名发问,不会回答的可要挨批。所以我们都努力找他看不到的角落坐,上课也要装得很忙不敢抬头与他对望。

他的夫人曹虹教授的课,是程门弟子中较少人去听的。不是空洞无物,也不是她不善表达,而是她的脑筋总是转得比她嘴巴快,一句话从她口中出来,她的思维却已经走向更远,所以下一句和上一句总无法对上。除非你有同样的学术功底,要不然就听不懂这种跳跃式的演讲。巩本栋老师、程章灿老师的课,我听得较少,但感觉还是可以沿着他们的思路,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术上的启示。

学生时代,我曾向往台湾作家阿图写的万花筒般的大学生活,总感觉自己的怎么不是如此?在南京,我弥补了这种缺憾,享受到另一种飨宴。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确应该如此,让学术人员自由发挥他们所长,怎能划定一条线去规范老师的教学,又划一条线要学生都如此这般?

我坚决反对大学搞标准化。

注:
① 我在法情介绍我的太老师程千帆先生。我到南京大学时,中文系至少有6位老师是程先生的入室弟子,这是学术界罕见的盛况。 
② 我的听课记录,发布在法情,也发布在新浪博客——听莫砺锋老师谈杜诗。                  
 阿图,原名许仁图,著作很多,我们那个年代,最欣赏他的《钟声21响》。

 ≪星洲日报•东海岸≫16/09/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