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星期日

【184】科举借尸还魂

“考试”这玩意儿是中国人发明的,号称是影响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它始于605年的隋炀帝所设的进士科,是提拔平民进入官场的手段。

早期社会等级森严,就连官位也是世袭,平民无法参与行政,更不用说投报国家、扬名立万了。汉代推行“举孝廉”,使“孝”成为第一道德规范,平民可以通过孝而晋仕。然而,“举孝廉”制度弊病丛生,假孝行不断滋长。隋炀帝的改革是进步的,选人才不再靠举荐,而是靠考试。

1905年,清廷谕令废除科举,使这个流传了1300年的考试戛然而止。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破碎。当时有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梦碎后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维新派则大力表扬,《时报》赞废除科举是“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科举被废的原因是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读书人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唐太宗看到络绎入考场的莘莘学子,曾得意忘形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反映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其次就是为了一朝飞黄腾达,出人头地,民间心甘情愿赡养了一批又一批“十年寒窗”的特种读书人,让他们可以为考功名而不事生产。再次是科举并不能召到真正的人才,其中各种舞弊层出不穷,叫人防不胜防。

以学校制度取代过去的科举,是受西方的影响。然而在东方社会,学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了吗?真是让学子“各奋其精神才力”了吗?事实是:禁锢思想依然存在,官方的课程、考试的范围、阅卷人的影响依旧。为了会考,社会也允许特种人的出现,学子可以“今年参加会考”为由,豁免许多事务,家长更小心呵护将应考的孩子。至于作弊,恐怕只有愈加进步,没有遏止之道。如此看来,科举其实是借尸还魂而已。

《星洲日报·东海岸》10/02/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