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星洲日报》刊登“华小课本是一场悲剧”一文①,几天内点击量破20万,反映读者对华小教育的高度关注。
作者指出了多个学科课本的问题,我想就华文谈谈我的看法。文中指出课文错把阿凡提的故事当成《伊索寓言》,这是“硬伤”,没有什么可辩,编审的确是疏忽了。不过,若说这个错误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造成PISA排名落后,尚有待商榷。作者再发文号召志同道合者共同设计“更合理、更正确、更容易吸收的一整套补充内容”作教材②,这是值得期待的。
教师教学必须依据教育部发布的课程纲要③,课本只是方便教师的资源之一,却不是绝对的。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计划不提供课本,由教师根据课程纲要自由编订教材。但计划最终宣告失败,因为教师未做好准备,无所适从,以致各州、各县教育厅号召资深教师编订教材,若然,倒不如中央统一编撰更好。
不过,自此以后,师范学院课程多了“教材的管理、应用与开发”(Pengurusan Sumber)一门课,让教师对教材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能更好“用教材”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教教材”。课本若有错误,教师是可在集体确认后,在不违背课纲精神下,妥善地“调、改、删、换”。
课本毕竟是官方发布的,学生人手一册,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关注教材的适合性是正确的。教育部倡导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就是希望教师和外界有更好的平台,共同为新生代的教育做出贡献。若家长对教材有疑惑,是可以和教师洽商理解。
教材的编写是项大工程,涉及者必须具备专业素养,不可只是想当然,或从自己的视角编订。若是面向儿童,儿童本位更须被重视。简言之,怎样才是好的教材,尚需各造虚心学习,细心求证。
在PISA的影响下,“阅读力”被视为当今个人的重要素养。网络普及的今天,可阅读的已经不是汗牛充栋可以形容,简直是浩若繁星了;如果不具备阅读力,依然停在过去识字写字的阶段,孩子要如何面对书海,汲取有用的信息呢?
我国的教育跟上国际的步伐,“阅读力”的培养也被摆正居中,小学语文课,约40%的时间会用在阅读力的培养。因此,读什么,怎样读,是现今小学语文课最为重视的。民众关注教材,首要思考的应该是教材是不是具备条件提升儿童的阅读力,包括提取信息,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见附图)等,而不是用自己的认知与经验评论教材。
注:
① 见《星洲日报》09/11/2021《言路》版读者观点。
② 见《星洲日报》11/11/2021《言路》版,作者发布的“等待奇迹——华小老师的背水一战》。
③ 课程纲要马来文称Kurikulum,教育部约10年会调整一次课程纲要。最新的依据是2015年发布,2017年开始实施的小学标准课程(修订,DSKP Semakan)
《星洲日报·东海岸》12/12/2021
详细信息可参阅法情论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