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散曲之中,有不少是无名氏创作的。这些作品之中,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它们针砭时局露骨而大胆,显现出作者的直率、爽朗、尖锐和泼辣的特有风格。
作品不署名,当然有特定的原因。他们可能是:一、民间艺人或歌女;二、失意的文人墨客;三、政坛失意的官吏。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类。因为仕途中的挫折与苦痛,他们难以自禁地要宣泄,但是又清楚法令上写明“犯上恶言者处死”,所以在高压的统治下,只好不署名的创作一些讽喻现实的政治诗篇。
其中有一首无名氏的《醉太平》,写得非常尖锐,明显出于饱读诗书者。小令只有五十来字,却字字珠玑,写得淋漓尽致,叫人称快。曲曰: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所写的有虚有实,有一般也有特殊。例如批评“奸佞专权”是一般的,概念似的没有明确指名。但是“开河”,“变钞”,“红巾”却是明有所指。
原来在元朝末年,水灾和旱灾交替肆虐,瘟疫爆发,使民不聊生。黄河流域一带的灾民众多,情况严重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人民没有饭吃,就要造反;人民一造反,当局就会派兵镇压。结果,官府为了筹集军费,一边加重赋税,一边又大印特印钞票,使钞票愈发贬值严重。《元史》载“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一张面值十两纹银的票子尚买不了一斗米,百姓之苦料想可知。
元朝政府努力抗灾,以减少灾民,重新唤回人民的信心,挽救即将失势的政权。其中丞相脱脱决定开河,以恢复大禹故道,遂在公元1351年征召山东15万民夫工作。这造成人民惶恐。“反贼”韩山童悄悄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河道上,并镌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然后散布民间广泛传唱。后来石像掘出,人民更加因为谶言应验,造反更加理直气壮了,于是便发生了红巾起义的事件。
曲中所提的“开河”,“变钞”,“红巾”所指的就是这一桩事儿。
其它诸如“官法滥,刑法重”,“人吃人,钞买钞”,“贼做官,官做贼”等,则是概括了元代统治下的乱象。为了笼络汉人,一些蒙古高官不计汉人是否有德有才,只要有利用价值,便加官赐爵;于是,做贼的当官,岂能不向民间吸血,做官如做贼?
最后一句“哀哉可怜” , 是作者总结“堂堂大元”的衰败所发出的深沉感叹,包含着虚假的惋惜,具有明显的幸灾乐祸的味道。
这样的政治讽喻诗,岂能出自普通小民?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2/05/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