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党前主席对当今政局发表“无望论”,引起党内一些领袖发言抨击。报载某区部主席表示不满及愤慨之余,“更以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名言,即‘老而不死便是贼’来提醒林敬益,并希望林敬益能理解该名言之大意及词句来源。”
我看了还真愕然。“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名言不是出自孔老夫子,怎么变成是王安石的了?当然,今人引述古人的话,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只要词能达意就好,管它原意是什么。不过,这回倒很新鲜,竟然吁请人家理解“词句来源”。这倒叫我留心了。
《论语•宪问》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宋代文天祥《淮西帅序》:“知国亡,乃以淮西全境献北为己功焉。于是贵年八十馀矣,‘老而不死是为贼’,其贵之谓欤!”元代马致远《荐福碑》说:“你道你父亲年老更残疾,他也不是个好的,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说:“使其间稍伏机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诛之夺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犹得徉狂自肆于笔墨之林哉!”从后人的引述看,人们已经把“老而不死是为贼”当成一句骂人的话,骂人老而无德!大多时候还省作“老而不死”,“老不死”等。
既然说是要理解词句来源,我们当然要根据《论语》的说法。原壤是鲁国人,孔子的同乡老友。夷俟,根据夷人的习俗在等候。这习俗是什么意思?程树德指是“箕踞”。古人的坐,是我们今天的跪,也就是直起身子,臀部碰到足踝;但是夷的习俗则是臀部坐在地上,张开两膝成箕形,所以叫“箕踞”。简单的说就是原壤知道孔子来,坐姿不雅地坐在一旁等候。孙弟,就是逊悌,谦虚恭顺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人在幼年,当知逊悌;年长后,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如果不如此,那么年纪老了还没有死,就是贼。这里的贼历来或当动词,“贼害”的意思,指伤害德行;也有当着名词解释,朱熹就说“贼者,害人之名”,钱穆也说是“偷生”的意思。孔子批评了原壤之后,还用手杖叩其小腿。
孔子向来讲究厚道,怎么发狠话教训人家,而且还要“叩其胫”?钱穆说是“此乃相亲狎,非挞之”,是为夫子之行开脱。可是发展下去,就有人说这段话是老朋友见面高兴,孔子故意调侃原壤,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朋友老而不死,还用杖轻叩人家的小腿说:“老不死的,还没个正型儿,起来起来。”这可把《论语》当成是游戏文字了。
根据《礼记》,原壤的母亲去世时,孔子帮他“沐椁”(整治棺木,处理后事),原壤却不领情,还爬上棺木唱歌。《孔子家语》引述这段记载时,做了更详细的说明,说当时孔子“为之隐,佯不闻”,即心里难过却假装看不到。其后子路问他为何如此屈就,孔子说“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老朋友总归是老朋友,不必在伤痛至亲逝世时训责他。充分表现孔子的厚道。
如果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前,箕踞等候的事发生在后,这就好理解。孔子重视礼,原壤却显然不唱这一套(皇侃、朱熹因此认为他是道家之流),在孔子眼中如果一个人到老还是无法建立起德行,就是世间一害,为圣人所痛恶。不过,就如朱熹所提醒的那样:“责原壤三语须作一句看,若只老而不死,则圣贤固有寿考者,岂可以其窃天地之机而谓之贼耶?”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7/03/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