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263】孔子与晏子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30岁那年,齐景公到鲁国来拜访,住在公馆里。景公叫晏婴去迎请孔子到来公馆,景公向孔子请教执政之道。《史记》记载了两人的简单对话,然后做个结论:“景公说”。“说”和“悦”是通假字,也就是说景公听了孔子的话,很满意。这给孔子一种幻想,以为景公欣赏他的才华,若到齐国去该有作为。

五年后,鲁国内乱,孔子出走。他选择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到齐国去。齐景公果然很欢迎他,并且想把尼谿田封给孔子。晏子劝阻景公道:“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意思是说像孔子这样的读书人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消耗财力讲究厚葬,不能当成礼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用来治国。晏子这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齐景公听信了,不再和孔子谈周礼。犹有甚者,景公后来还用一句“吾老矣,弗能用也”,打发了孔子。孔子遂黯然离去,内心对晏子是否有怨言不得而知。

有评论文章说孔子曾经在景公面前诋毁晏子,说他有“三心”。这是因为晏子曾经辅佐过灵、庄、景三公。但《晏子春秋》记载此事说的是梁丘据问晏子:“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的回答很妙,他强调“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然后赢得孔子的赞美。

司马迁后来又写到了孔子和晏子碰面的事。那是孔子50岁以后的事。其时孔子回国被重用,担任的官职从中都宰、司空,到大司寇。景公相信部下所言“鲁用孔丘,其势危齐”,约鲁定公在夹谷签订“和好”协议。孔子权摄相事,以出色的外交手腕保护鲁定公全身而退,并使景公自觉部下安排不当,惭愧不已。晏子在旁,但是没有说话。

《论语》里头倒是记载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晏平仲,就是晏子的谥号。把这句话和孔子另外一个说法比较,我们会更好理解孔子是如何看待晏子。孔子说:“晏子,功用之臣也。”(《荀子•大略》)看来,孔子并没有贬低晏子,反而敬重其为人。

如果我们阅读《晏子春秋》,的确为其为人折服。对自己,他要求严格,不尚奢华,即使君王给他盖房子、造大车、赠美人,他都不要,一心一意只为国为民服务。但是晏子为国为民的心态和表现,却与后来的儒家作风不同。晏子善于外交辞令,不符合“刚毅木讷近仁”的要求;晏子善辩,倒符合了“巧言令色,鲜于仁”的教训。

晏子在历史上留名,靠的是他务实的作风,具体的贡献。孔子也不敢抹杀这样的一个务实作风的官员的贡献,称之为“功用之臣”。有趣的是,对晏子而言,孔子倒是成了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读书人。可是,历史后来的进展,孔子却上了神台,高高在上,晏子却是少人问津。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5/11/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