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274】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如果您认为拥有一定的水平后就可以不必再听演讲,那一定是因为您还没有听过名师的演讲。我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就体会过上课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

例如莫砺锋教授的课,聆听时只能用如沐春风来形容。无需夸张的表情,不用编笑话来取悦听众,一切就是那么的平实,两小时下来就如读完一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叫人回味无穷。

且以他讲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例:

这首诗写了八人饮酒的肖像。这八人是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杜甫以人物速写的笔法,将八大酒仙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讲这首诗歌,莫老师清楚说明是要学习如何断定诗歌的创作年代。

编名家的创作年谱本来就是个重要的学术课题,当中的发现,可解决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并加深我们对诗歌的了解。

杜甫诗作的编年大致上已完成,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却有待斟酌。莫老师强调:“除非有新材料(例如出土文物)的出现,杜诗的编年才可以重新考订。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我们要谈的当然不是这类的。程千帆先生对诗的编年的意见,是从文本中找内证,这在方法论上是有所启发的。”

前人对这首诗歌的创作年代有多种看法,现今普遍接受萧涤非先生的看法,认为是在天宝五、六载间写的,原因是萧先生认为杜甫是以欢乐的心情来描绘友人的欢乐。而诗人的这种欢乐心情,只有到长安后的最初一二年才有。北大的陈贻焮先生也附和这种说法。

莫老师给我们说的是程千帆先生的研究方法。程先生是从文本出发,判断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理状态不是欢乐的,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其后,莫老师用了大量的文献说明为何杜甫笔下的八人不是处于欢乐状态。

例如汝阳王李琎。杜诗写道“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一般解作“只有皇族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但是莫老师给我们的分析是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李琎虽是皇族,但处境尴尬,主要是因为他相貌堂皇,有帝王之相,所以得处处避嫌,以免玄宗猜疑。可见他一直是生活在自我压抑之中的。因此,“移封向酒泉”名义上是“移封”到酒泉去喝酒,实者是要远离政治中心。像李琎如此公开喝酒,醉言醉语的,无非是要皇帝不疑。这可见他的苦闷,又哪里会快乐地喝酒?

分析八人的心态后,程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诗是一群怀才不遇的人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借酒浇愁的,而杜甫也不是欢乐地看着他们喝酒作乐,因此程先生以“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为题来论证此事,阐明杜甫创作此诗时,已意识到唐代政治越来越黑暗,反映出了唐帝国的没落。当时最优秀的八人都以这样玩世不恭的心态面世,这一朝的政治更可想而知。

最叫我难忘的是莫老师在课堂结束前的一番话。当时老师先是沉默一阵,后仰头上望,语气饱含感情地说:“通过文本的理解来作编年,是难度较高,也是较高明的,不是一般人可为。程千帆先生可说是古今第一人!”言语中充满无限缅怀之意。

明师留给后人的,又岂仅是他所传授的知识?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7/02/2013

1 条评论:

  1. 莫砺锋教授的演讲记录: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235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