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28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学生对我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原来是讹传的,并非是指“没有后代”。我很好奇,就问他根据什么而说,他说是网上的资料。

原来网上是这么写的: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我质疑这种说法。其中最起疑的是作者说赵岐注《十三经》。熟悉文献的人都知道,赵岐是注孟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汉代人,汉代推崇的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是后人不断把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加入后才有,最早也在南宋才成形。说赵岐注十三经,就像说屈原读四书那么荒谬。

赵岐的注是有根据的,他引用的资料出自《礼》,是可信的。

孟子这句话,其实是要表彰舜的孝亲行为。我们在《孟子•万章上》看到孟子借万章的口说舜的父亲瞽瞍其实对舜是很不公平的。他听信后妻的挑拨,多次加害于舜,比如叫舜修仓廪而撤下梯子,还在下面放火图烧死舜;又如叫舜去淘井,却不把他接上来等。所幸的是舜都吉人天相,屡次脱险。面对这样的窘境,舜对父母仍然孝敬,依然担心“无后”一事,所以在没有禀告父母下娶妻。我们知道,糊涂的瞽瞍未必同意舜娶妻,更不会为他而迎娶媳妇儿,所以舜考虑再三,以“无后”为先,不先禀明父母而娶妻。这不是不孝,而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孝行,所以孟子加以表扬。

至于后世流传,把“无后”当成是没有儿子,则是谬传,孟子原意并没有区别后代的性别,他那个时代也不会如此歧视女性。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2/05/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