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民间华教最高机构联办了一项华文教育研讨会,其中有个课题是“师资培训的现状与改革的方向”①。可是论文论述的只是华社一向关心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对师资培训的内容与方向却只字不提。我因此写了一篇同名的文章,刊于《星洲日报·新教育》②,以让各界了解华文师资培训的转变。
时隔四年,一位师范新课程(PISMP)下毕业的教师撰文谈师资培训,我看了不禁惭愧不已,因为他的观点与我们的理想差距很大。这岂不表示我们没有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他们?也许我们的改革还真是一厢情愿。师范课程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一,师范课程进入“教师教育学院”(Institut Pendidikan Guru, IPG)的时代,已经从过去的通识教育(Generalist)改成专科教育(Specialization with general knowledge),学生都有明确的主修科目(major)。这是配合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变而设计的。进入21世纪,教育部不但致力提高教师的工资,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必须依据主修科教学”是明文规定的。可是,有关教师却附和“学校会依据需要指派教师教什么”。
"一名儿科专科医生,被派到乡区任职,因为需要而当妇产科医生。"你有何看法?我们的实况就是如此。纳闷的是,就像电脑班、作业簿的事件一样,就只有华小有这种现象。教育部早就给教师明确标记(tagging),然后提供数据给师范司,让他们依据需要培训未来的师资。奇怪的是,这些数字总是被投诉不符合实况,问题出在哪儿?
二,师范学院升格后授予的是学士(Bachelor degree),不再是过去的职专文凭(Diploma)。因此,师范学院已经进入了国家大专教育体系(Institusi Pendidikan Tinggi),其毕业证书不但要受到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认证,还要能和国内外大学的研究所接轨。因此,不管是课程的内容、授课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与过去必须不一样。
当初课程编订后咨询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s)的意见。一名卓越老师就坚持语音课时不可以减少,必须增加到过去的比例(旧课程的结构由教学法、文学、语音、语法组成,语音占时约10%),这是不了解大专与职业课程有差别的关系。大专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日后的“修行”还得靠个人。因此课程的设定与传授,不能只是依赖老师教了什么,而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什么。在很大的程度上,学生得学会独立学习,不管是自行阅读或搜索资料。如果毕业生只期待老师传授教学方法,自己却不会按图索骥去探索和开发,升格后的师范与其课程是失败的。
我非常希望华社关心华小、独中的同时,也一样关心国中教育,以及培养出华小教师的师范学院。
注:
① 报道可看链接:
https://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f=79&t=9233&p=1202376#p1202376
② 原文:
https://www.dropbox.com/s/x51e1mno8y5mtpn/%E5%8D%8E%E5%B0%8F%E5%B8%88%E8%B5%84%E5%9F%B9%E8%AE%AD%E7%9A%84%E7%8E%B0%E7%8A%B6%E4%B8%8E%E6%94%B9%E9%9D%A9%E7%9A%84%E6%96%B9%E5%90%9102.docx?dl=0
《星洲日报·东海岸》15/07/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