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华文科考试后,总有老师像猛张飞般狠狠地骂出题人,说什么“华人何苦为难华人”,吓走考生,逼学生不要再读华小,汉奸走狗云云。心理学家说,这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心态——成绩放榜后,若考生成绩差,自己可早把话说在前头,各造不要怪罪老师;倘若成绩好,那可威风了,我可是名引导学生披荆斩棘的战士!
我真为出题的老师不值,他们很用心,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却总是要当箭靶。作文该怎么考?写海边野餐记,课外活动的好处,还是我的自述?这些题目真可测出学生的语文表达力?抑或是学生的背作文,套写作文的能力?马来文作文去年考“我的志愿”,我觉得作为第二语文的学习,这是可以接受的。题目猜测得到,学生背范文应对也无所谓,因为二语本来就是为了学语文,学习如何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正确的意思就好。
母语学习可不该是如此。学生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想法。考试局有这样的醒觉,不是很好吗?前年的“请相信我”,去年的“我最想要发明的东西”,今年的“我期待”,都是出乎预料,却又不会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的题目。类似考题不是更可以测试出考生的表达力吗?
我们常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结果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也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几年前,我为彭亨州小学生演讲比赛出即席演讲的题目。带队老师看到我的题目后便议论纷纷,说我站在太高的角度要求学生,中学生都未必能演说。后来,他们却为小学生的表现折服。第一名的学生,讲题是“师者父母心”,第二名的是“电脑是一把刀”,第三名的是“开卷不一定有益”,第四名“吃出健康”……学生都有能力演说这样的题目,说得头头是道,表现出他们的潜能。倘若不这样做,学生永远就是背演讲稿演说,只是在学习掌握演说技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讲。
我期待,期待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朝一日走向更高、更有效的层次。
《星洲日报·东海岸》26/11/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