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星期日

【170】要有前瞻的培训

师训有一门必修课叫“课程研读”(Kajian Kurikulum),许多同道在编订时都以当前实施的小学课程纲要为蓝本,详细分析其内容与目的。我是反对这样的做法的。我认为师资培训必须有前瞻性,有更高的视野。过去有KBSR,现在有KSSR,往后还会有KxSR,KySR出现的,一位接受过训练的老师怎能只会解读当前的课程?若课程再调整,师范毕业生如何应对?

当前的课程只能作为师训课程采用的一个蓝本,让师范生学习如何正确解读和落实官方提供的指南。在接受培训的当儿,师范生该具有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反思课程不足之处,并提出修订的建议。为此,我主张每一门科目都应该先探讨学科的本体论(ontology),知道这门学科的本质,进一步知道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例如语文科,若不知道何谓本体,很容易就要堕入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的误区。

若有跨学科的对谈,我在会议上的呼吁,往往得到支持,让“课程研读”这门课的内容提到学科教学的探索之中,而不是局限在当前实施的课程内容。可是类似的会议不是常有,所以好些科目的课程编订,还停留在以现实为导航。

最近教育部宣布要取消低年级的考试,华校给予的反应值得关注。有人问我,某某校长为什么对媒体说没有了考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某某老师又说没有了考试,他们该教什么?我觉得在某个程度上,这正是师资培训内容的外延展现。师资培训若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对教育欠缺宏观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就会以现实为考量,以习惯为常规,以操作为指导。

课程(curriculum)、教学(pedagogy)和测评(Assessment),本来就是教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在测评方面,过去的师资培训把测评聚焦在考题的编制与实施上,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只知道书写的考试(written test),不知道教育测评还有更大的内容、目的和方法。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学科的测评方法成为一门专修课,内容的涵盖面就放大了。学生学习的不单是教育测评的意义与方法,还要学习如何辨析“对学习的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和“作为学习的评估”的差异,并妥善应用测评以检测教学成果。因此,如果教育部调整考试的性质和方法,接受大专本科培训的老师便可以适应和调整。

只有具前瞻性的培训,才能确保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有较完整的认识,一旦面对改变,他们才有能力应运需求调整。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1/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