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星期日

【219】离地的言论

有位朋友好评时局,却总给人不着边际、脱离现实的感觉。网民笑称他“离地”。我还真不知离地是什么意思,上网查询才知是香港人创造的新词汇,指想法或行为脱离普罗大众,不能客观反映民间疾苦的做法。

我不禁想到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晋书》记载天下荒乱,百姓没有食物吃,很多人都饿死,惠帝竟然问:“没有米饭,为什么不吃肉粥?”①生活养尊处优的社会精英,实际操作的劳动者,是两个阶级的群体,彼此若不交往,仿佛活在两个世界,难以找到交会点。观点之离地,由此而见。

我的工作是培训小学教师,并非终日与小学生在一起的前线老师,论经验、论体会和感受,肯定不能与他们相比。我的言论分分钟会“离地”,被戏称为 “讲”师。我不喜欢如此,于是我化被动为主动,经常走入校园,多与前线老师交流,希望从他们那边获取反馈与宝贵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较为“贴地”。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要知也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我的工作,让我在知方面占优势,倘若不化为实践,用在真实的教育环境,那么我的知恐怕便是空中楼阁,离地数丈。

《传习录》载王阳明先生的话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是非常赞同的。又说:“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确是真知灼见。

我常警惕自己:知而不用,就无法让知得到考验和印证,这样的知是无法深透的。即使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言论恐怕仅是揣摸,难免离地。离地还强行辩驳,离真知便要更远。反之,行不以知为基础,很快便要进入瓶颈,难以突破,甚至落入自设的经验框架之中,欺骗自己,也让自己拘泥在一小格局之中。知和行一定要并行,才有真知灼见。

注:
① 《晋书·惠帝纪》:“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星洲日报·东海岸》13/10/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