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

【254】水性和扬花

看好,我说的是水性扬花,不是杨。

“水性”和“扬花”是我最近两堂中学华文课的譬喻。第一堂在行管令前应吉隆坡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邀请,给中二学生上公开课,读《太阳语》①;第二堂则是行管令期间的线上讲座,谈《诗经》②。

前者是直面学生,我用“水性”教学,不预设具体目标,顺应学生的反馈给予指导。我不用我的理解来讲《太阳语》,以免强塞硬灌,变成了物化教学,只传授知识。我让学生看单元收录的三篇文章,然后按序排列所喜爱的。过后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寻求共识,却不一定要有结论。在小组中学生是比较敢发言的,他们会企图影响他人赞同他们的选择。

有了这样的讨论垫底,我们才进入班级讨论。学生有话可说后,教师就得适时矫正、提点、启发,让学习的意义建构起来。这时候,教师若主导性过强,学生将失去发言兴趣;教师若随波逐流,什么都好,学生也会迷失。水性的教师,自身的内功要更加深厚,备课要更加严谨,预测种种的可能。

线上教学是开放式的,我选择采用单向式教学。“中文母语课堂”的目的是“带你游走生命画廊”,我得像天女般散花,让大众见证多彩的生命,所以我称之为“扬花”似教学。我的《诗经》课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讲解,我把中华文化的内容顺势带出,也把人类的历史、哲学、文学的常识带出,像摆地摊式地尽展精华,让顾客自己挑选所需。在技巧上,我不但讲,也广泛搜集和剪裁网上的材料播放,包括音频、视频和文字素材。美学家蒋勋、大学教授李山等,于是成了我的助教。

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我的“母语课堂”的上课常态。特点就是内容丰富、烧脑。我故意避开可能给予学生的压迫力,不要他们处在“学习语文”的状态,而且之后还有很多功课“增强”。我要他们在很自然的状态中接受自己祖先的文明熏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尊重古人,珍惜传统,继往而开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在直接示范学习的方法。学生听课后,都可以依样葫芦,从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学会辨识真伪,判断好坏,把别人的精华转为己用。

注:
① 这堂课在今年3月8日假文冬武吉丁宜温泉度假村上。
详细报道
② 线上中文母语课堂从6月7日开始,讲座视频重播,密码可向法情版主获取: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6/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