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

【256】阅读教学的转变

2011年教育部推行小学标准课程,语文科就特别注重阅读,占课时的40%。这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PISA和PIRLS先后推介阅读力测试①,作为引领青年学习的新方向。

他们发布的文件指出,阅读必须摆脱过去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习惯,要进入理解和深度理解的层面。技术层面的学习包括识字、积累词汇、发音、朗读、分析句和段等。深度理解则涵盖获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系现实等。

如果注重技术层面的培养,阅读材料不过是个例子,只要有文字组织成文,就可以利用。90年代我们培训老师,阅读课就按这样的规律教:默读、找生字、解词、造句、习写、问答、朗读。

现今谈深度阅读,教材就不能只是例子,它必须是值得一读再读、耐人寻味的文章。课堂上教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死抠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他们成为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人。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句子的改变,可能也会误读文章。当然,这不是说每篇课文都要深阅读,有些时候浅阅读、速读也是一种乐趣。

最近我在网上搜索唐诗“枫桥夜泊”的教学视频,觉得大都犯上刻板解读或过度解读的毛病;要嘛解词、解句、讲大意,再不就是把诗讲得太绝对,像是自己写的那样。

其实,诗歌充满意象,读者可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从“月落、乌啼、霜满天”到“寒山寺、钟声、客船”,从看得到的实物,可读出作者所在的地点和时间,还可思考时空是定点还是动态,然后去揣测作者的心情。

我试过让学生读了诗歌后,让他们看四幅图,问他们哪一幅图比较像读了诗后,浮现在脑际的画面?过后,我让他们先在小组讨论,才综合交流。这样的阅读,学生更加像是读者,直接参与到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中,体现更自由更自主的阅读活动。

注:
① 点击官方网站链接:
OECD's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PIRL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星洲日报·东海岸》28/06/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