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238】别当只没用的驴子

柳宗元的寓言写得很好,艺术性高,又能发人深省,所以流传了千余年依然脍炙人口。例如《三戒》《罴说》《蝜蝂传》《哀溺文》等,都是盛传不衰的经典。

寓言是文学体裁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短小却精悍,故事简单却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中国、印度、希腊是盛产寓言的国度。在中国,早期的寓言都依附于历史、政治、哲学著作之中,像《庄子》《韩非子》就蕴藏了许多精辟的寓言。柳宗元的寓言,开创了寓言独立成文的特性。像《三戒》,是有篇有题,结构完整的创作。

《三戒》写了三个故事: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中国大陆佛教文学学者陈允吉教授评述柳宗元的《三戒》时说:“以很强的表现力度去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类灵魂的深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融合无间。”

以黔之驴为例,这篇寓言说黔这个地方本来是没有驴子的,有人运了一只进来。结果发现没什么用处,就置之林边。一只老虎看到了,因为陌生而受到惊吓,不敢靠近。一旁观察之后,老虎逐渐大胆靠近驴子,但却还是会被驴子的叫声而吓得落荒而逃。老虎取而复返,渐渐地觉得这大块头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本领,就上前挑逗它。驴子被惹恼了,便使出看家本领——后腿狠力一踢。这一来,叫老虎看穿了它的面目,不但不再害怕,还得以饱餐一顿。

寓意是人若没有真实本领,只凭客观条件(地位、名誉、身份等)取胜,是耐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不但要被人们识穿,搞不好还要落个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在探讨柳宗元创作的渊源时,陈允吉教授从印度寓言中搬出了几个类似的故事。例如《五卷书》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个洗衣匠养了一条驴,但由于贫穷买不起食物,驴子身躯瘦得很。某天洗衣匠看到一只死老虎,他将虎皮剥下披在瘦驴身上,然后放它在田里吃大麦。看田的人以为是老虎,不敢对付它。就这样,这只驴子三餐不愁了,身体也渐渐发胖。一天,来了一只母驴,披着虎皮的驴子看了很高兴,便大叫起来。看田的人终于识穿伪装的假驴,就把它打死了。

《佛本生经》也讲了一头驴蒙着狮子皮吃麦苗,守田人不敢走近它,后因鸣叫而露馅被打死的故事。很巧的是,《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也都有类似故事,都是披着狮子皮吓走小动物的驴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有一个母题,都传达同样的一个概念——没有真才实学,虚有其表的最后总会被识穿,轻者被赶,重者丧命。

何以人们要选用寓言这样的文体来创作?这与所处的社会背景必然有关。当人们不能够直言时,就只好婉转含蓄地诉说。

这些寓言往往都收到它的效果,听的人知道说的人要传达什么,因此得到教训和启示,借故事警惕自己。

我感到纳闷的是,当今社会有不少身兼要职的领导,却常说出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庸俗话语。难道他们不察觉自己也是披上狮子皮的驴子么?谁又是那个造驴者?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3/06/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