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

【239】民间有个李三才

清初张岱撰《石匮书》有那么一段评述:“李三才,天津卫人。繇万历甲戌进士,官至总督漕运,右副都御史,已经削夺。阙罪爰书曰:‘建祠孝陵前,主使有人,代奏宜罪。’”

这段文字彻底贬低了李三才。

李三才活跃于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就像张岱所书,曾任“漕运总督”、“右副都御史”等官职,后来因故被贬。被贬期间上书皇帝,要求为魏忠贤“建生祠”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前。

对照《明史》对李三才的评论:“三才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毁。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咸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而推毂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故世以三才为贤。”
最大的不同点是李三才和魏忠贤的关系如何?

张岱的评论颇有恶意。《明史》记载李三才“(天启)三年(1623),起南京户部尚书,未上卒。后魏忠贤乱政,其党御史石三畏追劾之。诏削籍,夺封诰。崇祯初复官。”这段记载说明李三才多次被贬官后,于天启三年再度被委任官职,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可惜李三才来不及上任就去世了。去世之后,李三才还没有空闲下来,名字还多次被提及,“官运”还在贬谪和升迁之间,好不热闹!

此外,《明史•阉党传》也记载魏忠贤生祠建于天启六年(1626),显然于李三才无关。有趣的是《明熹宗实录》载“孝陵卫指挥同知李三才称:厂臣魏忠贤体国勤劳,夙夜匪懈,京军鼓舞欢欣,愿捐赀建祠”,原来天启六年还有个李三才出现。看来张岱不慎,张冠李戴,错把看管明孝陵的李三才当淮抚李三才了。

《明史》虽然评说李三才“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又说他“性不能持廉”,但却还是以“三才为贤”的。正文提到了李三才的多番功绩:如大胆揭发太监利用征收矿税的名义,大肆勒索,为非作恶的罪行;搜抄太监陈增的爪牙程守训的几十万赃款,致使程守训“下吏伏法”等。《神宗实录》还记载李三才任官时上书皇帝说;“皇上欲金银高于北斗, 而不使百姓有糠批升斗之储;皇上欲为子孙千万年之计,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之计。”这是何等照顾民心,敢于直谏皇帝的赤胆忠心?

李三才在淮地担任巡抚13年,深得民心,颇有政绩,尤其是除税监、治河道,更使他的名声达到颠峰,天下名士纷纷与他交往,倾动朝野。

《明史》说他“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语带贬义。这是因为李三才当时深获东林名士的支持和拥护的缘故。所谓的“东林名士”,是明代末年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以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著名学术流派的中坚分子。撰写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正是东林学派的发起人,他们在明末被誉为政治上的清流。若非李三才政绩卓然,英迈豪隽,恐怕难以让这些知识分子钦服。

明末文学家吴兆有诗《过田家》,写他在郊野见老叟,聆听民患之后,终结一句“我言老翁且莫苦,淮南还有李开府”。李开府,就是李三才。可见在读书人心目中,像李三才这样的关心人民的政坛清流是何等重要,何等叫人民期待。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0/06/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