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星期日

【329】师心也要师古

学生主动办一个座谈会,探讨灵异事件,分别由四名同学找资料作报告。他们从四个角度探讨——宗教、民间传说、科学、心理学。

由于做好准备,报告过程还是颇精彩的,尤其是一些视频,还真满足听众的好奇。

不过,我对这样的讨论还是持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他们所探讨的课题。庄子在《养生主》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说: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垠广阔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很疲困。知道了还要汲汲追求,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庄子这番话,有两种极端的解读,一是断章取义,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鼓励人们要努力追求学问,莫要辜负青春;另一是庄子否决学问,劝人不要浪费青春去追逐无边无际的学问。

我觉得庄子这番话是要我们懂得取舍,如果什么都要知,什么都要追逐,那肯定是很疲惫的。三千年前的人就洞悉这样的生活智慧,实在叫人赞叹!

类似的观点,在佛教也有。藏经里头收录了《佛说箭喻经》,内容大意是有人向佛陀询问“世间有常还是无常,世间有边还是无边”等问题,因为自觉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快乐。于是,佛陀打了一个譬喻说:“若有人身中毒箭,彼亲属慈愍之,欲令安隐;欲饶益之,求索除毒箭师”,可是这人却坚持不肯治疗,因为他先要知道射他的是谁,“要知彼人己姓是字是像是,若长若短若中,若黑若白,若刹利姓,若婆罗门姓,若居士姓,若工师姓,若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谁以箭中我。”此外还要知道弓是用什么制成的,箭是什么制成的……显然,当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后,名都不保了。所以对于一些问题,佛陀是选择不答的。

我想释迦和庄子的这些观点,是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的。如果不懂衡量轻重缓急,不知取舍主次,我们的确会很累。世间学问何其多,岂能尽学?取舍才是智慧。

第二,虽说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自学,可以增长知识,起着积累学问的效果。但是稍加不慎,会起着反效果。他们被分配到一个任务,就从那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现在科技昌明,信息丰富易取,要找到相关的资料并不困难。于是学生往往随着信息跑,只抱着“拿来”的观点,有就用,自己反而不能筛选信息的真伪和主次了。一叶尚且障目,何况自己搜索到那么多的信息。

有论据支持自己,会造成自我的肯定。这种学习方式是比较偏向“师心”的,也就是以自己所思所想为依据,并作创意之说。这种学习方式很快会走到一个瓶颈,最终不是自我否决就是停滞不进了。

所以,我常鼓励学生在学习时不要只懂“师心”,也要“师古”,也就是要宏观的看待全局,以宽广的视野参考更多人所思所考的成果,在敬畏传统之中,消化古人的智慧,继往而开来。这样承续古人的智慧,才不致于固步自封,自我设限。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9/03/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