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79】教总该做的事

报载华小入学新生的数字降低,并归咎华裔生育率降低所造成。

我感到困惑的是,人口应该是历年增加而不会减少的,除非有重大灾难提高死亡率。何以说华裔生育率降低,导致人口减少,并进一步造成入学新生锐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总人口是28,334,135人,华裔占6,392,636人,百分比是22.56。2015年的人口预测是30,995,700人,华裔占6,620,300人,百分比是21.36。可见华裔人口降低的是百分比,也就是说增长率不比其他民族高,但人口总数还是提高。即使说华裔死亡率最低,人口的增长还是表示出生率并不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人口,不包括外国公民的,中国人民要入籍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也困难重重,因此人数的增加也并非外来移民使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组数据颇值得关注。1970年,城市人口和郊区人口的比例是26.9对73.1,可是到了2010年,比例变成70.9比29.1,完全是成反比。数据告诉我们,人民大多移居城市,居住在郊区的华裔只占总郊区人口的6.4%。这个数据告诉我们,我们关心的“华小新生数据减少”不能笼统的理解,还得关注城乡学校的分别。

我国近1300所华小,许多是建在郊区的。过去报章报道,华教面对的问题是城市华小不足于容纳众多的新生,郊区华小却没有这个问题。现在媒体报道华小入学新生减少,是指城市学校还是郊区的?

如果是郊区的华小新生数字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郊区华小面对人口迁移的问题,许多已被定为微型学校,学生人数少过30人的不少。犹有甚者,好些微型学校是靠友族学生支撑着,学校是否还可以称为“华校”是受质疑的。

我国华教机构要协调的事务,是如何规划华校分布的问题。历来华校有个尴尬的做法叫“迁校”,不成文的规定华校不能随意增加,于是城市若要增设华小,郊区的某华小就得关闭,美其名曰“迁校”。郊区华小是否要关闭,牵涉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看待的话,则是生源的问题。华社不能只抱着“一所也不能少”的心态看待问题,要知道学校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让学生学会群体的生活,是青少年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前要面对的“小社会”,过少学生的学校,将无法发挥这个功能,对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进一步探讨该不该迁校的问题,则牵涉更多的人事复杂问题了。类似的问题,华社领导若不严正看待,恐怕会是华教发展的一大挑战。

如果城市的华小新生数字也下降,那就迫切需要探讨原因了。近二十年来,华小的入学率都提高。即使是受英文教育的家长大多都选择把孩子送到华小,加上非华裔也有这种趋势。城市华小新生数字如果不增反减,我们岂能等闲视之?

我觉得在众多华社的领导团体,作为华教核心组织的教总在这问题上是责无旁贷的。教总该更积极收集数据,让华社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并谋求对策。

《星洲日报·东海岸》05/02/2017

1 条评论:

  1. 这篇文章不是学术文章,只是我的一些疑惑。黄集初校长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谈了华小生减少的问题: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590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