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任马佛青总会副会长。那时我在马来亚大学读硕士班,住在八打灵。
某天傍晚,我接到一通电话。是位男性青年。他说他是通过佛青总会秘书处得到我的电话,要和我提个建议。我当然乐意聆听。
我忘了那时候是不是已经有烟霾的威胁,只记得对方和我说的是祈雨。
他建议马佛青应该和其他宗教团体接洽,来个特别的宗教仪式,祈求上天降甘露。他说这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的贡献,也可以让大家齐心面对天灾。
我问他会有效吗?他说这个不管,最重要是大家齐心面对问题。何况佛教相信共业,说不定心诚则灵呢!
我告诉他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科学已经解释了下雨是怎么一回事,并非什么神灵操控的。雷公雷婆雨神风神,都是神话世界的虚拟角色。我认为马佛青总会不应该这样做。
我感受到他很关心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更关心马佛青。他继续游说我:“其实我也知道这些,但是宗教必有其神秘的一面。我们主动这么做,是要提高社会对马佛青的认识,知道我们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是关心社会的。我们在乎的不是效果,下不下雨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的主动却会赢取他人的尊重。”
我却不识趣地再反驳:“关心社会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管道。马佛青近30年来的努力,都是在提倡正信的佛教,尤其是让青少年有更正确的宗教观,认识佛教的本来面貌。我真不认同我们要如此做。人的认识很奇怪,如果我们真的祈雨,恰好又下了雨,很多人就会认为很灵。这就助长了'求人不得而求神'的风气。就好像乩童出‘真字’,写了可以猜测的四个号码,一千人凭自己的解读去买字,结果当中有一两人中奖了,社会还是会认为乩童很灵。马佛青不需要建立这样的形象。”
他又辩说如果马佛青不做,其他佛教组织或许就会做。我说无所谓,他们做,我们或许会随喜,但是在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组织,我们却不希望辜负委托人对我们的期望。最后他说这么严肃的课题,带上会议上讨论比较好。我说秘书处既然叫您联络我,就是信任我可以妥善处理此事,就算我带上会议,我还是会坚持反对的。
对话不欢而散。
转眼20年过去了,我还是觉得我做得对。
“渐修顿悟”系列之36
20/09/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