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60】良好的治学态度

戴震治学之道是“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这是非常务实的学风,但未必会讨好各方。所以他在科举道上并不顺利,年届二十八岁,才勉强“补诸生”,不过仍是一个穷秀才。这种经历并不阻挠戴震的学习。他依然坚持自己治学之道。

三十九岁那年,戴震才中了举人。可是这之后的考试,他还是年年落第,才华依然无法发挥。一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招募人才担任编校之职,他才得到总裁纪晓岚力荐提拔。没有中过进士的戴震破格进入了四库馆参与纂修工作。两年后,因其学识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

戴震在四库馆工作不过四年,就因病去世。时间虽短,但数十年的治学功力,却让他完成许多编修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小学(训诂)、测算、典章制度。

完成的小学考证的书籍有《六书论》《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来有王念孙、段玉裁继承。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是现今的通用本。

测算书包括《原象》《迎日推策记》《勾股割圜记》《历问》《古历考》《续天文略》《策算》等。有孔广森继承其学。

典章制度方面有《诗经二南补注》《毛郑诗考》《尚书义考》《仪经考正》《考工记图》《春秋即位改元考》《大学补注》《中庸补注》《孟子字义疏证》《尔雅文字考》《经说》《水地记》《水经注》《九章补图》《屈原赋注》《通释》《原善》《绪言》《直隶河渠书》《气穴记》《藏府算经论》《葬法赘言》《文集》等。任大椿继承。

戴震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怕没有成就,只怕没有真才实学。做学问的人如果急着要表现,或以功力来衡量自己的努力,那么他的学术生命肯定是会很短的。唯有孜孜不倦,不在乎功名,坚持自己做学问的方式,最终给大家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名”了。

再说,戴震与许多清代的学者做学问的方式也相当可取。“研精注疏”是说他们的研究工作是先摸透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再仔细的勘察比较,从而得到一个更好、更准确的结论。“实事求是”是学习的态度,就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夸夸其辞,不说未经考证的话。“不主一家”是不迷信,不盲从权威,不只是根据名家所说的,而是会仔细核对求实。这样的治学方式,是真正做到“继往开来”的,一方面继承了古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可以启迪后人。

常言做学问贵实、贵专、贵精,戴震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最好的典范。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3/08/20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