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275】文章的主旋律

朱自清先生评李金发:“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中国新闻学大系•诗集》)

这是针对印象派诗歌所作的评论。印象诗派是文学中的奇葩,不强求作品内容的整体和一致,所以往往予人局部美得化不开,整体却不知所谓的感觉。

但是,一般文学作品都要有个明显的“串儿”,才能概括出主旨,感受那红绿珠子的美和作用。

莫砺锋教授讲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让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找那串儿的重要。

《饮中八仙歌》写了八人的醉态。从这八人的生活背景看,他们并非在同一时间在长安一起喝酒,杜甫更不是亲眼目睹他们的醉态,其内容多取于传闻,是虚构的。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上,我们读这首诗时,更要注意杜甫是用怎样的心态来写这八个人。传统上认为这八人是在欢乐喝酒,充满着浪漫的色彩;但是程千帆先生独排众议,认为是一群怀才不遇的人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借酒浇愁的。

独排众议并非容易的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要流于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其实,诗中八人中的李琎、李适之、苏晋、崔宗之四人,都不是在欢乐的饮酒,这是大多数人看出来的。可是在分析时,却没有考虑到“那串儿”,也就是说八人该有个统一的情感倾向,结果分析后就让人捕捉不到作者创者意图了。

程先生看到的主线是八人都有一些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物,二是他们对政治现实都不满,因此他们的纵酒并非单纯的爱好,而是一种宣泄。

例如贺知章,杜甫说他“眼花落井水底眠”,当知,贺知章曾任礼部侍郎、秘书监,是唐代中央一级的高官,杜甫不会凭空臆造说他醉酒掉入井里睡着。其背后的思想当是和《旧唐书》说他“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有关。一般人是年少狂妄,老来严谨,但是史书却说贺知章颠倒过来,老年更狂。这种反常的形态隐藏着什么意义,就是耐人寻味的事。

另一位值得玩味的是苏晋。史书没有为他立传,但在他父亲苏珦的传记中提到苏晋是“后来王粲……独多赏拔”,将他媲美神童王粲,肯定是褒义。杜甫诗中写:“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提到的也只是说他信佛和饮酒而已。程千帆先生发现的是苏晋既然选择了佛门,礼佛打坐,何以又要“逃禅”?原来苏晋处的时代中原流行的是北宗禅,南宗禅还未在北方流行。南宗是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才带来的。当知,南北禅有差别:南宗禅是较活泼的,骂佛杀祖的话都说得出来;苏晋接触的却是较繁琐严肃的北宗禅,所以难以适应刻板的修行形式,逃世之后再逃禅。如此看来,苏晋本身就是对现实不满的。

梳理了这八人的背景与醉态,诗歌虽然没有明确表明政治见解,但却反映出唐帝国的没落。最优秀的八个人都以这样玩世不恭的心态面世,这一朝的政治可想而知。因此,程千帆先生推论出杜甫也是见到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衰微,故写此诗。

文章有主旋律,又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这肯定是上佳之作。

原刊:《星州日报/东海岸》24/02/2013

5 条评论:

  1. 小学文章也是如此。《雨丝的色彩》是欢乐有趣的,不要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小鸟在做无谓的争论。

    回复删除
    回复
    1. 同意博士的看法。《雨丝的色彩》课文内容的鸟儿们就像天真无邪的孩童在凭想象力和观察力说出对雨的颜色看法。在上课时,教师可运用一些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他们想表达的,这是无限制的。太过局限只会抹杀了孩童丰富的想象力!

      删除
  2. 《鼠小弟》系列的小背心也是如此,郭史光宏老师有篇文章很精彩!
    http://kuanghong1987.blogspot.com/2013_08_01_archive.html

    回复删除
  3. 赞同匿名的说法:
    同意博士的看法。《雨丝的色彩》课文内容的鸟儿们就像天真无邪的孩童在凭想象力和观察力说出对雨的颜色看法。在上课时,教师可运用一些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他们想表达的,这是无限制的。太过局限只会抹杀了孩童丰富的想象力!

    回复删除
  4. 匿名的说法就是我本人写的-> YL Ng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