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立卑师范学院一连办了几个给小学生参加的活动。其中以儿童文学嘉年华最受注目。那是一整天的活动。在师范生的带领下,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唱儿歌、诵童诗、听故事、看图书、演名著,其乐也融融。
孩子要回家时意犹未尽,家长说难得见孩子那么开心学习,带队老师则说这样的活动让他反思学校的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学校似乎已经偏离了它的轨道,成了竞技场,让孩子们为了一个目标而角逐,争看谁是最后胜利者。
我教中学时的一名学生告诉我:“我找工作时,文凭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可是,为什么现在连小学生都要为了毕业文凭而典当他们的童年?”好一个“典当童年”,叫我震撼!我不其然想起史铁生所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面向21世纪”的工作报告时强调:“学校教育不该是手段,而是目的。”意思是说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心态,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是为未来而准备的工作,而是要小孩子在学校时就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他们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实现”为教育重点。我们也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但是方向却似乎背道而驰。我们在致力教学生“如何答题、如何考试”。
如果说卯足劲帮助学生应考,最终会有“数万元分红,终身津贴三五千”,还情有可原,至少这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手段。可是,小六的成绩有何作用?可以进入名校?可以得到奖学金?可以找到工作?
我们宁愿选择比较单纯的想法,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在接触语文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使用语文,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思考”岂不是求知、做事、共处、自我实现的最关键条件?“会思考”岂不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就完成学习的任务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9/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