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

【65】考倒了老师

学校考试后,我也会跟学校老师一样忙。因为常有老师询问语文知识的问题。最初我很耐心回答,但是后来发现不妥,因为回答过后对谁都没有帮助,只是满足了“考试”的虚荣心,让它觉得自己很公平而已。

老师问的问题如:叫学生构词,学生写“玩泥沙”是否可以,因为这是短语不是词?“小鸟在树上”是不是完整的句子,因为标准答案是“小鸟在树上唱歌”。词句重组,“爸爸给我送了一棵小树”可以吗?标准答案是“爸爸送了一棵小树给我”。用“丰富”一词扩写“甲骨文充满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可以写成“甲骨文充满古人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吗?标准答案是“甲骨文充满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等等。

我说这样的讨论对谁都没有帮助是因为考生填写答案时是无意识的,他们不过信手而写,却让批改卷子的老师忙成一团。老师阅卷时得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有时还得翻遍辞书,问遍专家,为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分数。

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一,学校的考试为的是什么?二,语文该怎么考?

教育部举办的统一考试是总结式考试(summative assessment),目的是要区分学生的程度,鉴定他们的不同能力。鉴别过后,教育部有责任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课程,帮助他们成长。总结式的考试有一定的出题模式,要考多少题,涵盖面多广,难易度如何分布,题目如何设计等都要考量。该思考的是:学校平时的考试,是不是也要跟着这样的模式进行?

学校考试应该是形成式考试(formative assessment),目的是要测试学生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如果跟不上,老师要采取什么步骤去应对,帮助学生学习。因此,形成式考试基本上是按照“老师怎样教就怎样考,学生怎样答老师就怎样调整教学”的模式而设。

辨清考试的目的,我们再探讨语文该考什么。像上面所说的考题例子,到底是考语文知识,还是考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该学习的吗?这样的考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帮助吗?辨识词和短语,词句重组,真可以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

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才能打开语文教学的新页。

《星洲日报·东海岸》23/10/2016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