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

【208】语文老师不可不知的

网络促使知识普及,知识普及造成信息量爆炸。超大的信息量促进学习的进度,日新月异不再是夸夸其谈,专家因此说:“大学第二年,就会发现第一年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我对此是感同身受,所以不敢不学。

师范学院决策者对这种发展趋势相当敏感,所以约五年就要修订课程,以让未来教师更加跟上时代,紧贴最新知识。

语文课程最近一次的修订,我们增添了一个新元素,让教师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角度思考语文。聚焦在三个主要领域: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语文是什么?如果找个小学生来问,他知道的不外是笔画笔顺,汉语拼音,听写造句……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就是语文,若非语文,我们恐怕还要经历漫长的蛮荒时代,遵循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过活。不重视语文的内化与外显功能,只从校本语文的视角思考,对得起语文的存在价值吗?潘新和教授提出“存在与表现”的语文观,让其内涵与外延提高到仿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是很有意义的思考点。

“教什么”和“怎么教”长期是师资培训课程的重点,差别是若不先解决“语文是什么”的命题,这两者开拓的空间是极有限的。教学生“以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读准轻声儿化”,“用字构词,以词造句”便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语文获取知识,如何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才是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点。

此外,我们还得思考“母语和二语”的差异,二者的作用不一,其教学目的和方法,也跟着有差异。如果把母语当二语教,只偏重语文作为沟通的工具性,那么亵渎语文的嫌疑就越重。

课程修订经年,我觉得这方面的调整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新一代的老师对语文的性质和作用是更加敏感和注重的。

连带的,我觉得其他科目也应该往本体论思考。历史是什么?先解决这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就好处理。要不然,历史老师照本宣科,按教科书内容教学,我们恐怕只会教出会背书、强记忆的一等顺民而已。他们无法从历史吸取教训,延续文明的发展。

《星洲日报·东海岸》28/07/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