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杏坛前辈写文章评论当前的教育,强调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考试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吃得起苦才能成才①。一位同侪表达了他对前辈的支持,并以“管制中学”为例,认为一些特定的中学定下入学的最低要求,才会促使众多小学生有奋斗的方向;自小有斗志,成功便有希望。
他们论述的主要依据是——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且依据这样的思路提我的看法:犹记得我升中学时,是被“管制中学”遗弃的,遗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成绩,而是政策的改变。那是1975年,我小六毕业,县教育厅不再依据五年级检定考试成绩分派毕业生的去处,而是根据住家地址调派学校。获悉将到一所被标签为“没有人要去”的学校升学,我犹如面对世界末日,哭了好长一段时间。若当年就此自暴自弃,还真不知是谁的错!
被遗弃反而给我走出另外一条路。反思这段路程,我深觉我并非什么出淤泥的莲花,而是荒地中的野草,凭着坚韧的斗志,与朋友们共同打造一片草原。我们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非管制学校②,给老师们注入了新的斗志,重燃他们的教学热情。可见早前的制度对这些老师是多么不公平。再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没有“名校”的压力,我们不需要拼成绩,一切就在自然的教与学中成长,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之中不乏教授、教员、专科医生、工程师、企业家、成功商人……
长大后回顾,这样的学习背景,反而更加契合诸如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佐藤学等教育家的观念,尤其是杜威的“教育意味着成长”、“教育是目标而不是手段”等观念,更是这种不被过早定格定性,让孩子在环境中成长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后来读到洛克、卢梭、蒙特梭利、朱自强等的儿童观,我更是心有戚戚,绝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绝对可以造就,不要过早给孩子下判断。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发现“读来的学识”和“靠自己的经历”来行事,还真是两代人的教育观。上一代希望通过教育改善生活,十年寒窗的努力就是他们坚守的原则,因此学校拼成绩,他们觉得是合理且有效的。教育因此成了一种手段,是为未来而做的准备。我的年龄虽然也该归类为“上一代”,但因为阅读,因为不断反思不同的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总觉得教育应该还有更好的出路。社会不断复杂化,人心也不停地转变,我们将面对的未来是更为严峻的,功利的教育观是否还合时宜?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是需要更大的转变?
注:
① 王介英《大马教育正走向世界前列》
https://www.enanyang.my/news/20171229/%e5%a4%a7%e9%a9%ac%e6%95%99%e8%82%b2%e6%ad%a3%e8%b5%b0%e5%90%91%e4%b8%96%e7%95%8c%e5%89%8d%e5%88%97%e7%8e%8b%e4%bb%8b%e8%8b%b1/
② 1975年小六毕业的华联二校学生,蔡绣丝是全级第三名,潘强华第四名,我第七名,都被派到SM Puteri就读。1976年预备班的成绩,各非管制中学名列前茅的都是我班的同学。
《星洲日报·东海岸》28/01/2018
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
2018年1月21日星期日
【129】全国教学革新展
2018年1月16-17日,马来西亚师范学院总校(IPGM)在吉隆坡马来文师范学院(IPGKBM)举办了“教学革新展”(Hari Inovasi IPG 2018),主题是“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教育革新”(Inovasi Pendidikan Ke Arah Revolusi Industri 4.0)。全国师范学院皆参与,展出各自的教学革新项目。立卑师范学院派华文组参与其盛,展出的是“群文教学”(Article Clusters Reading Class)的概念。
教育部非常注重创意,强调教学要注入创新(Creative)和革新(Innovation)的元素,创新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革新则是从原有的进行变革改造。主办方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是敏锐的,主题也定得很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去年的WEF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便以“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支柱议题。回顾历史,工业革命的确改变了世界,第一次革命的蒸汽机等创造了机器生产(mechanize production),第二次的电力开创了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第三次的信息科技和自动生产(automate production)。这一回的焦点则落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现今冬发展已经走向第三波,也是最有突破性的一波。划时代的里程碑该是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李世乭的围棋赛。1997年IBM公司创造的深蓝(Deep Blue)机器就打败了俄罗斯国际象棋棋手,引起举世瞩目。但国际象棋和围棋不在同一等次,围棋的变化和下棋的需求远胜于象棋,所以阿尔法狗的胜出,引发更大的关注,也让人工智能引发人类更深刻的思考——机器在哪方面将取代人类?
这次展览会,我发现大部分还是把焦点放在机器的操作、电力的使用、电脑新软件的开发等,少有针对两个焦点议题思考的: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师会被机器取代吗?学生学习的重点项目该是什么?
我们的“群文阅读”倒是歪打正着契合主题。我们尝试以麦克富兰(Michael Fullan)的“新教学法”(New Pedagogies)来诠释教学,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Deep Learning)并以6C为学习目标(6C是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Citizenship, Character, Communication)。群文阅读并不是一次过读多篇文章而已(不明所以,只会加重负担,也忽悠了文本),而是要训练师生如何搜集有用的相关数据、逻辑地分析数据、寻找数据分析的焦点以作为思考议题等。
得以参与这样的盛会,与各族交流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师范总校开创这样的平台,我是深表赞许的,并希望华社也会注重这样的活动,激发大家对教育工作做更广泛、更深度的思考,引领老师们向未来挺进,而不是把时间耗在无谓的内耗之中。
《星洲日报·东海岸》21/01/2018
(注:报章刊载的文章,我没有写上英文词汇)
教育部非常注重创意,强调教学要注入创新(Creative)和革新(Innovation)的元素,创新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革新则是从原有的进行变革改造。主办方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是敏锐的,主题也定得很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去年的WEF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便以“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支柱议题。回顾历史,工业革命的确改变了世界,第一次革命的蒸汽机等创造了机器生产(mechanize production),第二次的电力开创了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第三次的信息科技和自动生产(automate production)。这一回的焦点则落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现今冬发展已经走向第三波,也是最有突破性的一波。划时代的里程碑该是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李世乭的围棋赛。1997年IBM公司创造的深蓝(Deep Blue)机器就打败了俄罗斯国际象棋棋手,引起举世瞩目。但国际象棋和围棋不在同一等次,围棋的变化和下棋的需求远胜于象棋,所以阿尔法狗的胜出,引发更大的关注,也让人工智能引发人类更深刻的思考——机器在哪方面将取代人类?
这次展览会,我发现大部分还是把焦点放在机器的操作、电力的使用、电脑新软件的开发等,少有针对两个焦点议题思考的: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师会被机器取代吗?学生学习的重点项目该是什么?
我们的“群文阅读”倒是歪打正着契合主题。我们尝试以麦克富兰(Michael Fullan)的“新教学法”(New Pedagogies)来诠释教学,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Deep Learning)并以6C为学习目标(6C是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Citizenship, Character, Communication)。群文阅读并不是一次过读多篇文章而已(不明所以,只会加重负担,也忽悠了文本),而是要训练师生如何搜集有用的相关数据、逻辑地分析数据、寻找数据分析的焦点以作为思考议题等。
得以参与这样的盛会,与各族交流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师范总校开创这样的平台,我是深表赞许的,并希望华社也会注重这样的活动,激发大家对教育工作做更广泛、更深度的思考,引领老师们向未来挺进,而不是把时间耗在无谓的内耗之中。
《星洲日报·东海岸》21/01/2018
(注:报章刊载的文章,我没有写上英文词汇)
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128】不能缺失的价值观
开学才一周,孩子们就忙着写课业。一位家长在脸书这样描述:老大忙着写课业,连澡都急着洗以赶着回房闭门用功;老二写得发慌,家长劝他运动放松去,孩子却怪责家长想害他。家长实在忍不住看孩子拼命地写课业,想出手帮他们,孩子说:“你当老师傻的,分辨不出?”
以上是针对孩子行为的刻画,家长看到的还不止于此,他继说:“让孩子们忙碌之后一有机会就疯狂解放! 这种弥补的心态真让人畏惧。”我为这句话而沉思: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无奈的呼告啊!值得老师们反思。
诚然,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往往不足,总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他们,为他们设想安排,认为他们该这样该那样,没有认真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更糟糕的是,大人想见到的,一旦孩子做到了,双方都有“完成任务”的解放感觉。大人会用一种纵容的方式来嘉奖他们,任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例如电玩;而孩子则选择放纵的方式“庆祝”,与学习无关。孩子“忙”些什么,是否忙得有意义,反而被疏忽了。“学习”是这么一回事吗?
追寻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落实的“理想”是不太难的,例如完成课业,例如考好成绩。过程中的用心和努力固然值得嘉奖,但过后采取的“弥补”或“平衡”的做法,却破坏了之前的付出。长期下来,孩子得不偿失,成长过程中让三观缺席了。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内涵。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中国某酒店清洁工人被发现用马桶刷洗玻璃杯,叫人震惊!工人是如期完成了工作,如果事后检查,说不定还会表扬他的尽责。可是,这样做显然不道德,是三观缺失的一种行为表现。
教育要传达的,不是只掌握某项技能,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观是值得思考的: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怎样才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局限在一个小格局里?
要培养三观,不能只作为知识传授,流于口耳之间的“学问”,最终学生只会说,却不能转化为一种力量。唯有通过感受与实际体会,才能内化为一种实力。要加深感受和体会,除了让学生多接触优质的读物之外,学校还得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实践,学习生活与处事。
教育该有更明确的方向,才会有正确的做法。让学习对象过度劳累,然后再给予弥补的做法不但会抵消教育的目的,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1-2018
以上是针对孩子行为的刻画,家长看到的还不止于此,他继说:“让孩子们忙碌之后一有机会就疯狂解放! 这种弥补的心态真让人畏惧。”我为这句话而沉思: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无奈的呼告啊!值得老师们反思。
诚然,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往往不足,总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他们,为他们设想安排,认为他们该这样该那样,没有认真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更糟糕的是,大人想见到的,一旦孩子做到了,双方都有“完成任务”的解放感觉。大人会用一种纵容的方式来嘉奖他们,任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例如电玩;而孩子则选择放纵的方式“庆祝”,与学习无关。孩子“忙”些什么,是否忙得有意义,反而被疏忽了。“学习”是这么一回事吗?
追寻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落实的“理想”是不太难的,例如完成课业,例如考好成绩。过程中的用心和努力固然值得嘉奖,但过后采取的“弥补”或“平衡”的做法,却破坏了之前的付出。长期下来,孩子得不偿失,成长过程中让三观缺席了。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内涵。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中国某酒店清洁工人被发现用马桶刷洗玻璃杯,叫人震惊!工人是如期完成了工作,如果事后检查,说不定还会表扬他的尽责。可是,这样做显然不道德,是三观缺失的一种行为表现。
教育要传达的,不是只掌握某项技能,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观是值得思考的: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怎样才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局限在一个小格局里?
要培养三观,不能只作为知识传授,流于口耳之间的“学问”,最终学生只会说,却不能转化为一种力量。唯有通过感受与实际体会,才能内化为一种实力。要加深感受和体会,除了让学生多接触优质的读物之外,学校还得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实践,学习生活与处事。
教育该有更明确的方向,才会有正确的做法。让学习对象过度劳累,然后再给予弥补的做法不但会抵消教育的目的,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1-2018
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127】让孩子轻松识字
写字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会写某个字,而是让他们透过字形的分析学会如何把字写好。汉字何其多,老师是不可能每个字都教;其实也没有必要每个字都按照“数笔画——书空——习写——誊写——听写——订正”的流程进行教学,老师该注重的是教方法。
同样的道理,认记汉字也是如此。“老师没有教过所以不会”是很难成立的借口,学生不能长期依赖老师识字。
教科书告诉我们,学习一个字后,要经常复习巩固,以免学生回生忘记。理论上是对,但哪些字该常复习?官方规定的生字吗?这里出现很大的思考空间。
“经常复习”能起巩固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让孩子们一股脑儿地塞进太多记忆性的东西,却又极其不人道,孩子们丢三落四实在难免。如何让孩子们转被动为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识字,是教师优先要考虑的。
我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们三四岁时,临睡前我都给他们读一段故事。有一阵子读《西游记》,一连读了几个晚上,有一晚老大突然对我说:“爸,今晚我读。”叫我惊讶的是,从没有学过识字的他竟然把文章读了个七八成。我由是推论:孩子们听我指读故事时,很自然地会把文字和口语配在一起,看多了,就仿佛交了朋友,认识了。这是他们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不是给他们读故事而是教他们识字,孩子们恐怕夜夜恶梦,他们累我也累。
母语并非外语,孩子们本来就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长,要认字不必从零起点的。大家都该有这样的经验:第一次主动拿起一本故事书阅读,并没有考虑识字量是否足够。会被书本吸引,就会再看第二本第三本,看多了才发现自己原来认识了那么多字,而且都不是学校老师教会的。
不过,这样的识字是无意识的,会认不一定会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教师还得用科学的方法教孩子们自觉地识字。古人造字、用字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如果具备文字学的知识,教孩子们字理,让他们晓得哪些字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或特征画出来的,哪些是利用两个字或结合一定的符号来组合的,哪些是既从字面表达了意思,又带有读音的,这不但可以让孩子有规律地识字,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联想力、推断力和归纳力。不过,教师该留意到是,教孩子识字,该以轻松愉悦为前提,知道汉字的前世今生不是为了记忆知识,不要造成学习上的负担。采用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加强儿童自觉地识字而已。
《星洲日报·东海岸》07/01/2018
推荐周其星老师的文章: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541
同样的道理,认记汉字也是如此。“老师没有教过所以不会”是很难成立的借口,学生不能长期依赖老师识字。
教科书告诉我们,学习一个字后,要经常复习巩固,以免学生回生忘记。理论上是对,但哪些字该常复习?官方规定的生字吗?这里出现很大的思考空间。
“经常复习”能起巩固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让孩子们一股脑儿地塞进太多记忆性的东西,却又极其不人道,孩子们丢三落四实在难免。如何让孩子们转被动为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识字,是教师优先要考虑的。
我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们三四岁时,临睡前我都给他们读一段故事。有一阵子读《西游记》,一连读了几个晚上,有一晚老大突然对我说:“爸,今晚我读。”叫我惊讶的是,从没有学过识字的他竟然把文章读了个七八成。我由是推论:孩子们听我指读故事时,很自然地会把文字和口语配在一起,看多了,就仿佛交了朋友,认识了。这是他们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不是给他们读故事而是教他们识字,孩子们恐怕夜夜恶梦,他们累我也累。
母语并非外语,孩子们本来就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长,要认字不必从零起点的。大家都该有这样的经验:第一次主动拿起一本故事书阅读,并没有考虑识字量是否足够。会被书本吸引,就会再看第二本第三本,看多了才发现自己原来认识了那么多字,而且都不是学校老师教会的。
不过,这样的识字是无意识的,会认不一定会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教师还得用科学的方法教孩子们自觉地识字。古人造字、用字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如果具备文字学的知识,教孩子们字理,让他们晓得哪些字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或特征画出来的,哪些是利用两个字或结合一定的符号来组合的,哪些是既从字面表达了意思,又带有读音的,这不但可以让孩子有规律地识字,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联想力、推断力和归纳力。不过,教师该留意到是,教孩子识字,该以轻松愉悦为前提,知道汉字的前世今生不是为了记忆知识,不要造成学习上的负担。采用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加强儿童自觉地识字而已。
《星洲日报·东海岸》07/01/2018
推荐周其星老师的文章: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541
订阅:
博文 (Atom)